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百岁潮籍教授杨恩泽逝世:国内光纤通信领域元老级专家,多年来无私回馈家乡!

日期: 2019-10-26
浏览次数: 19

《潮州日报》2019年10月12日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

一个老共产党员

对党、对国家无尽的忠诚。

中国共产党党员、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杨恩泽先生,因突发脑溢血,于2019年10月9日14时03分逝世,享年100岁。

 百岁潮籍教授杨恩泽逝世:国内光纤通信领域元老级专家,多年来无私回馈家乡!

87岁时,杨先生在家乡广东省饶平县中心小学设立成和奖学金,用于资助品学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并承诺将资助二十年。

有人问他能否坚持那么久?

他说:我已经和孩子们讲好了,如果我活不到那个时候,他们可以帮助我完成。

杨恩泽教授是国内光纤通信领域的元老级人物,见证了我国光纤通信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的技术飞跃,引领并极大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七十年如一日,90岁高龄的时候仍然每天到实验室“报到”,为祖国科研事业无私奉献。亲力亲为,以身作则,杨教授以严谨、科学、律己、奉献的精神感染着学生,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早在1978年,杨恩泽就主持研制了“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并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杨恩泽在天津大学建起了该校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圆满地完成了“863”科研课题。

然而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杨恩泽教授一生默默资助了无数贫困学子。他自掏腰包,建起了一座座实验室、科学楼,为一大批山区里的孩子搭起了通往科学的桥梁。“一定要严格,要精益求精!”是杨恩泽教授在实验室、在三尺讲台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但每每言及自己的生活,他总是一句带过:“过得去就行。”

在天津大学光通信实验室初建时,他带头放弃了科研补贴,把这笔钱用于购买实验仪器,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多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使杨恩泽孜孜不倦进行科研的同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培养学生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其中有享有盛名的院士,也有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他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胆魄和严于律己的人品风范,深刻地影响着弟子们。他们都把杨恩泽作为事业的导师、人生的楷模。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回报给党和人民。”杨恩泽这样说到,也是这样做到。他身患癌症,却倾其所有捐资助学。

来自广东省贫穷的山区饶平县的他,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005年他将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3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所城镇中心小学,建起一座科学楼,分三次寄出捐款后,存折上只剩下了5元钱。可杨恩泽还是觉得不够,他又向乡亲们承诺,在未来20年中每年拿出1万元(从2008年起增加到每年2万),在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设立“成和奖学金”,资助那些生活困难、学习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

 百岁潮籍教授杨恩泽逝世:国内光纤通信领域元老级专家,多年来无私回馈家乡!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牛仔裤条纹衬衫一穿就是十几二十年。

他说:“儿女都已经独立生活,老伴也去世了,一年拿出1万元,对我来说应该还可以承担。当然,我可能活不了20年。但我已经和孩子们讲好了,他们可以帮助我完成!”杨恩泽还轻松地说:“我现在的住房还值三十几万呢,足够用了!”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至今,勤俭清贫的杨恩泽教授已经累计捐资助学50余万元。

 百岁潮籍教授杨恩泽逝世:国内光纤通信领域元老级专家,多年来无私回馈家乡!

百岁潮籍教授杨恩泽逝世:国内光纤通信领域元老级专家,多年来无私回馈家乡!

期颐之年,却不负学生资助之诺

功成名就,仍不忘家乡水土之恩

向您致敬!


杨恩泽同志生平简介

杨恩泽,1919年10月20日生,广东省饶平县人,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教授。曾任湖北省政协委员,国家科委光通信专业组成员兼理论分组组长,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光纤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通信学会副主任委员,天津电子学会委员会委员。  

杨恩泽先生193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41年、1943年分别获电信专业学士及硕士学位。1943年起历任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及北京邮电学院教授。1974-1985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室主任、院总工程师、高工及教授等职,1985年重回天津大学任光纤技术研究所所长。1988年退休并返聘继续在天津大学工作,直到100岁高龄。  

杨恩泽先生1974年起主持研制“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78年起主持“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的研究及试制工作。该系统于1982年底建成使用,是经国家鉴定并验收的第一条实用光通信线路,也是一个示范工程。它的建成为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着我国光纤通信系统应用的迅猛发展。该工程于1985年同获邮电部和湖北省科技一等奖,并与34Mb/s光通信系统一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重回天津大学,任光纤技术研究所所长。  

70余年的教研经历,杨恩泽在孜孜不倦进行科研的同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培养学生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其中有享有盛名的院士,也有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身患癌症的杨恩泽又捐资30万元帮助家乡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教学楼,同时决定设立“成和奖学金”,承诺今后20年每年捐献2万元用于资助生活困难学生。他说:“即使我不能再活20年,但我的房子和子女还可以帮助我完成夙愿”。“党和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杨恩泽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胆魄和严于律己的人品风范,深刻地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个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对国家无尽的忠诚。  

作为我国光纤通信领域元老级专家,杨恩泽教授以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简单朴实的事迹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和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将继续传承下去,激励青年们为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繁荣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天津大学微信公众号、南方+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