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叔本华: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

日期: 2021-01-04
浏览次数: 11

来源:凤凰新闻20210101

叔本华一辈子写了很多关于人生智慧的文章,对于如何活得更好提出不少有启迪性的建议。

但据罗素《西方哲学史》,叔本华在实际的生活里好像并没有很好地运用他的智慧,成就一种美满的人生。罗素特别提到了关于女裁缝的事件,他是这样说的:

假如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不是真诚的。他素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他有过多次色情而不热情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争吵,而且异常贪婪。

有一回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在他的房间门外边对朋友讲话,惹得他动火,把她扔下楼去,给她造成终身伤残。她赢得了法院判决,判决勒令叔本华在她生存期间必须每季付给她一定的钱数(十五塔拉)。

二十年后她终于死了,当时他在账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除对动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而他对动物的仁慈已经做到反对为科学而作活体解剖的程度。

但是,中国的王国维对于叔本华,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介。

叔本华: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


王国维

王国维年轻时代醉心于叔本华的哲学,1904年写出《红楼梦评论》,被认为是叔本华悲剧理论在中国的最早实践。同一年,王国维写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全面介绍叔本华的思想,谈到叔本华的生平,王国维有这么一段评价:

更有可注意者,叔氏一生之生活是也。彼生于富豪之家,虽中更衰落,尚得维持其素居之生活。彼送其一生于哲学之考察,虽一为大学讲师,然未几即罢,又非以著述为生活者也。故其著书之数,于近世哲学家中为最少,然书之价值之贵重,有如彼者乎!彼等日日为讲义,日日作杂志之论文(殊如希哀林、海额尔等),其为哲学上真正之考察之时殆希也。独叔氏送其一生于宇宙人生上之考察,与审美上之冥想。其妨此考察者,独彼之强烈之意志之苦痛耳。而此意志上之苦痛,又还为哲学上之材料,故彼之学说与行为,虽往往自相矛盾、然其所谓“为哲学而生,而非以哲学为生”者,则诚夫子之自道也。

王国维的大意是,因为叔本华没有生活上的经济负担,不需要去担任大学教师,或者赚取稿费为生,只是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研究、思考,所以叔本华是真正为哲学而生,著作虽然不多,却是最具价值的。

那么,叔本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叔本华: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

叔本华

叔本华一生确实衣食无忧,罗素说他经常在上等菜馆好吃好喝,应该不是捏造。1788年2月22日,阿瑟.叔本华生于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也希望叔本华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母亲出身贵族,喜欢文学,认识不少文学艺术的名流,比如大诗人歌德。用现在的话说,他母亲是标准的女文青。叔本华很早就有志于人文学术的研究,志趣上应该与母亲比较亲近,但事实是,他更爱自己的父亲,而和母亲的关系不太融洽。

叔本华少年时代,曾有过一次游历,周游了荷兰、英国、法国、瑞士、普鲁士等国。1805年,他父亲去世,据说是自杀。叔本华认为是母亲轻浮的生活方式害死了父亲,从此和母亲的关系变得非常恶劣。父亲给叔本华留下了一笔不小的遗产,使他一生都没有生活的压力。

后来,管理叔本华财产的银行倒闭,叔本华要求银行赔偿,结果真的得到了赔偿。叔本华为此说:“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但不必因此就是一个愚人。”这句话很像孔子所说,一个君子不去害人,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猜想别人会不受信用,但如果真的有人欺诈,君子也能够事先察觉,不被愚弄。

叔本华理财精明,但在感情、事业上,却不太顺利。叔本华有过几次不成功的恋爱,一辈子单身。罗素说叔本华的恋爱“色情而不热情”,大概是出于某种偏见。也许,由于母子关系的障碍,多少影响了他和女性的交往;而和女性交往的失败,又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叔本华对于女性的看法。

他的一些言论,被夸大为对于女性的厌恶。他和尼采两人可能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厌女主义者。尼采有名言:“见到女人,举起你的鞭子。”而叔本华说:“只有被性冲动冲昏了头脑的的人,才会把矮小、窄肩、宽臀、短腿的人称为佳人。”在《论女人》一文里,开篇就说:“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她们轻佻琐碎、缺乏远见。”

据俄国哲学史家兼传记作家阿•古雷加和伊•安德烈耶娃合著的《他们发现了我——叔本华传》(中文版译者冯申)所说,叔本华有过一次热烈的初恋。1809年,21岁的叔本华邂逅歌剧演员卡洛琳娜•雅格曼,堕入情网,不幸的是,雅格曼已经是一位年老公爵的情人,并没有回应叔本华的爱。一次痛苦的单恋,叔本华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诗:

《在卡洛琳娜•雅格曼旁》

合唱队走进小巷,

我们站在你家门前;

我内心的悲伤将会变成喜悦,

如果你从窗口看着我。

合唱的声音夹着雨雪响彻小巷:

裹着蓝色的斗篷,

我抬头看向你的窗口。

太阳被云所遮蔽,

而你的眼睛的光芒,

在寒冷的早晨流出

给我注入天堂般的温暖。

你的窗口被帷幔掩盖:

你在丝枕上做梦,

从未来恋情的喜悦中,

你是否意识到了游戏的命运?

合唱队走进小巷:

我的目光徒劳地四处探望;

窗帘挡住了阳光:

我的命运暗淡无光。

“我的命运暗淡无光”,这句诗倒是可以形容叔本华的一生,不仅爱情不顺利,而且世俗意义上的事业,也算不上成功。叔本华立志人文研究,却未能像他的同时代哲学家如黑格尔、费希特等人那样,在学院谋得一个稳定的职位。

叔本华: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

叔本华与黑格尔

1811年,23岁的叔本华入读柏林大学的哲学专业,虽因战争未能获得博士学位,却在1813年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学院讲师资格,后因各种原因很快离开耶拿大学,在魏玛、德累斯顿、法兰克福等地居住。1820年,叔本华获得柏林大学的讲师资格。黑格尔那时已经是名声显赫的哲学家,也在柏林大学教书。叔本华十分鄙视黑格尔,故意把自己的课安排在与黑格尔同一个时间。结果是他的学生从未超过三个,他只好取消了这门叫做《整个哲学就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这是叔本华第一次开课,也是最后一次开课。

所以,叔本华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只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他的著作在生前大部分时候并不畅销,大多数卖不到几百本。他只是出于兴趣以及求知的热情不断地撰写哲学著作,1814年,他移居到德累斯顿,住了四年,1818年完成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年,布洛克毫斯出版了此书。

叔本华对于这本书颇为自负,自认是新的哲学体系,“它不是对已有东西的最新表述,而是最高度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系列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有过的思想。”但此书出版后却遭到冷遇,有评论家对它发表否定的意见,销售更是糟糕,一年半时间内卖了不到一百本。唯一称赞了此书的人是歌德。

此前叔本华出版过《论充足理由的四重根》、《论视觉和颜色》,销售更加少得可怜,所以,叔本华并不沮丧。此后,又写了《自然界中的意志》和《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并与1844年又出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社会对于他依旧冷漠,依旧没有什么人关注他的书以及他书里的思想。

叔本华一生的时光,大部分在寂寞里度过。他曾说:“名声越是晚到,能够持续的时间就越长——‘优秀’需要时间来成就。流芳后世的名声就像一颗橡树,成长十分缓慢;盛极一时的名声,持续时间短,就像那些一年生一年死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更是昙花一现便消亡不见。”说得不无道理,也似乎有自我安慰的因素。

因为寂寞,因为长期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也多少使得叔本华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常常有冷酷的意见。比如,他有句名言:人生就是一场化妆舞会。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人都带着面具,什么骑士、神甫、律师、哲学家、教授之类,都不过是面具,“一个选择戴上法律的面具,用它来假扮一位律师,其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向另一个人狠狠地敲上一记竹杠;为了同样的目的,第二个人选择了爱国主义的面具,打着公众福利的幌子而到处招摇撞骗……”。

也因为寂寞,他对于痛苦有特别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中,唯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罗素虽然不怎么喜欢叔本华,但也敏锐地指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叔本华在哲学家当中有许多地方与众不同,几乎所有其他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乐观主义者,而他却是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的悲观,源于他的“生命意志说”。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叔本华提出了一个对于西方人来说很有意思的看法。什么看法呢?就是我们的世界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假的。“这是摩耶 ,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即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着的阳光一样,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象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

西方传统的思路要么是认为世界不依赖于主观而存在,要么认为世界完全依赖于主观而存在。但叔本华的思路完全跳出了唯物还是唯心的窠臼,指出了另一条道路。叔本华的第一个论断是:世界是的我的表象。意思是世界其实由主体和客体相互依存而存在,“二者存则共存,亡则共亡,双方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

叔本华第二个非常著名的论断: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即生命意志,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一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一个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读到这里,如果你对于佛教有一定的了解,一定会说:叔本华的思路怎么和佛陀的思路如此相似?是的,叔本华的悲观,确实受到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印度思想的影响。据说,叔本华的书房里,放着一尊佛像,以及康德的塑像。后来的哲学史家,也常常认为叔本华是第一个将东方思想融入欧洲现代思想的哲学家。

叔本华: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

康德

佛陀关于存在本质为“苦”的真理,在叔本华这位欧洲哲学家那里获得奇妙的回响。人生是苦,但人不能屈服于苦,而要寻找解脱的办法。在如何解脱这一点上,叔本华的思想与佛陀有了不同的旨趣和方向。佛陀指出最终解脱的道路是:空,围绕如何达到空而建构了一个既思辨又实证的宏伟体系。而叔本华身为一名优秀的哲学家,更趋近现实人生的考虑,着眼的还是尘世的幸福,是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过得更好。

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命运不同,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人是什么,即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第二是人有什么,就是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叔本华的看法是:“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其他第二、第三个因素都不重要。“所有的事实都说明,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的多。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说,宁做健康得乞丐,不做多病的国王。”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有两大最常见的愚蠢,第一是“不是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求幸福,而是在别人看待‘他是什么’中求幸福”,也就是说,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别人而活。第二是牺牲健康去谋求别的东西,不明白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位多病的国王要幸福。

“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要重要得多。在是否幸福这件事情上,个人的人格、气质、心态、信仰,比汽车、房子、珠宝等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你的个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你需要去追求物质、名誉,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独立而健康的个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才会说:“个性都要比民族性重要得多。”

叔本华一生寂寞,却并没有在寂寞里消沉,而是锲而不舍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业。叔本华的性格以及行为有不少缺陷,不过是一个凡人。但和凡人不一样的是,他常常跳出来审视自己以及他的同类,努力揭示并面对残酷的真相,并在面对真相后,继续寻找着更好的活法,继续活下去。很多人把这看作悲观,但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乐观的了。就像罗曼•罗兰所说,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气继续活下去,没有比这更本质的英雄主义了。

叔本华也许不算什么英雄,但他在一生的寂寞里对思考、写作的坚持,尤其是在晚年好运降临是表现出来的风采,还是展示了一个智慧哲人的光辉。

1851年,叔本华写完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附录和补遗》。一直出版叔本华著作的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终于以无法再赔钱为由,拒绝了叔本华的书稿。叔本华只好把书稿给了一家很小的出版社,只要求10本样书作为稿酬。结果,这本书出版后引起轰动,成为畅销书。而叔本华也一下子获得了他所期待的名声。柏林皇家科学院授予他院士称号,但叔本华毫不犹豫就谢绝了。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为肺炎恶化去世,享年72岁。

(本文选自《人生的智慧》)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