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辛弃疾临终前,写下最高明的词,说出最深的哲理,读后如醍醐灌顶

日期: 2021-11-17
浏览次数: 16

来源:凤凰新闻20211115

辛弃疾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六百多首词,这些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可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首词,究竟是什么呢?又说了些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

辛弃疾临终前,写下最高明的词,说出最深的哲理,读后如醍醐灌顶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晌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这首词写于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八月,是辛弃疾人生中最后一首词。开篇讲贤人和愚者之间,看似差别并不大,但实际上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想精确地辨别其中的差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舜和盗跖,都是早早就起来的,但是舜起来是为了百姓苍生,盗跖早早起来却只是为了自己,为了做损人利己的事。

辛弃疾临终前,写下最高明的词,说出最深的哲理,读后如醍醐灌顶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用了《礼记·表记》中“故君子之接淡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的典故。虽然小人最初在一起的时候,看似非常亲密,但其实他们都是各怀鬼胎,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将来总有一天会反复无常。其实,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揭露南宋王朝中朋比为奸,作威作福,却又往往会朝亲夕疏,反复无常的那些小人之交的丑恶本质。

辛弃疾的一生,就吃了这方面的亏,他总是一片赤诚之心待人,却往往因此被排挤,被贬斥,以至于一生中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人生中的最后时刻,辛弃疾才悲愤地将心中的怨尤,通过这首词,酣畅淋漓地说了出来。

辛弃疾临终前,写下最高明的词,说出最深的哲理,读后如醍醐灌顶

“一晌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用了《汉书·中山靖王传》中“夫众煦飘山,聚蚊如雷”的典故,表达出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申辩不明而与小人同路的懊悔心情。

“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此时的辛弃疾,重病缠身,但他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依然希望能用借酒消愁的方式,来排遣胸中块垒。

“泰和汤”,用了邵雍《无名公传》中的典故,“性喜饮酒,尝命之曰泰和汤,所饮不多,微醺而罢。”

作为辛弃疾一生中的最后一首词,他道尽了自己曾经经历的坎坷悲凉,也为后人讲述了一个分辨君子和小人的办法,同时也在提醒世人,千万不要一时糊涂,和小人为友,以至于将来悔之不及。

同年九月,辛弃疾与世长辞。他人生中最后一首词,成了千古绝唱。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