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无法直视鲁迅先生的时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在他的批评中抬不起头

日期: 2022-05-30
浏览次数: 16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09-14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太难理解了,不应该过多地出现在课本中。其实不然,而是鲁迅先生的话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芒刺在背,多载光阴飞过,先生那灼热的眼神依旧让我们不敢抬起头来。

时间不停地向前奔去,时代看似变了,或许从未变过。那个动荡的年代,鲁迅大声疾呼叫醒了中国人民,将救国的药送给了革命的先辈们和苦难的百姓们。

而如今,我们还依旧需要鲁迅先生,我们需要他那锐利刺耳的真知灼见来革除我们社会中积蓄已久的顽疾。一个要抛弃鲁迅先生的时代,只不过是在粉饰太平,低下的头颅中有着多少的心虚的面庞,耳边鲁迅先生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势要将他们的恐惧和虚伪给撕裂开来。

无法直视鲁迅先生的时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在他的批评中抬不起头

“鲁迅”的诞生

1881年,浙江绍兴当地的地主家中降生了一个男孩,家中为其取名:周樟寿。也就是闻名至今的鲁迅先生。可是那时他还不是真正的鲁迅,他还未经历过家道中落,还没有经历过人心冷漠,还没有经历生活的奔波挫折。

他的世界里有着百草园的三味书屋,有着和闰土一起去捉猹的月下西瓜田,还有阿长陪着他看《山海经》,外面动荡的日子影响不到他,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一个东家少爷。

可是这一切从祖父的作弊被下狱开始幻灭了,接着父亲患病被庸医迷信害死,这已经让尚未成长的鲁迅感到无能为力了,冷酷的家人们给了这个彷徨的少年更深的伤害,叔伯长辈们欺负他们房中无人便分给他们又少又差的房产。

无法直视鲁迅先生的时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在他的批评中抬不起头

后来他改名周树人外出求学,主攻医学,因为父亲的死,他以为学医就可以救中国人。但是他在日本看到的一场电影彻底颠覆了他之前的想法,电影中的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死,不仅没有丝毫的难过,反而相当兴奋地看戏。

这时的鲁迅明白了,学医是救不了中国人的命,他要用笔刀撬开中国人蒙尘的心。

1918年,中国的脊梁“鲁迅”出现了,中国首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从此中国便又多了一团火。这团火势必要将世间的一切黑暗给荡平,鲁迅却是做到了,他为中国的革命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无法直视鲁迅先生的时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在他的批评中抬不起头

今天的社会依旧离不开鲁迅

今天的社会依旧是离不开鲁迅先生的,积蓄在我们民族骨子里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花钱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还在,狂热却又冷酷的看客依旧存在着,我们的社会看似变了,实际上骨子里还是和近百年前相同,需要鲁迅先生的清醒却又尖锐的话语来给社会大众一剂强心剂。

大家不难发现,现今大众起哄鼓动自杀者跳楼的新闻层出不穷,以往鲁迅先生口中的看客不仅没有因革命的成功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他们反而在这个变幻的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合适的土壤,以更加冷漠和残忍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面前。

这群新型的看客聚集在楼下,成群在桥边,大声哄喊道:“跳啊!跳啊!我们还急着回家呐。”就像是百年前,他们团团围聚在菜市场的行刑场前,两眼散发着吃人的光,手里都暗戳戳地拿着馒头,等着那新鲜的血液,大喊道:“砍呀!砍呀!”等到鲜血充斥满眼眶的时候,却又两三成群地抱怨:“这刀法比起咱们大清的时候可差远了。”

无法直视鲁迅先生的时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在他的批评中抬不起头

而在全新外表下的看客们即使不再受迷信所迷惑,也去除不了骨子那种嗜血的天性。

当看到鲜血喷溅而出,跳落激起的水花的时候,他们马上拿起手机记录着来之不易的一刻,然后拍拍屁股回家,他们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今天免费地观赏了一场戏,还获得了到处宣扬的谈资。

这真是令人伤感却也气愤,今天的血液流干了也不会起到革命时期的效果了,今天的血液没有了惊醒人心的作用了,因其本身只不过是懦弱且不坚定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哪有那些誓要用鲜血唤醒国人的勇气。当冷漠喷上懦弱,就拦不住地发生单方面的精神屠杀。

无法直视鲁迅先生的时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在他的批评中抬不起头

我们今天的社会需要鲁迅,是给那些存续已久的看客们继续治病,也是给那些难以在当今社会中安顿自己内心的人们建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堡垒。

在批评中慢慢抬起头来

不敢直视鲁迅先生的年代,只能永远低着头假装聋子和瞎子前向。只有将鲁迅先生的话听进耳里,记在心里,做进事里,我们才能从先生的批评中慢慢地抬起头来。

无法直视鲁迅先生的时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在他的批评中抬不起头

正如先生所说:“人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也是我们当今所大大缺少得,我们迫切地想要摆脱鲁迅先生,不是我们已经不需要先生了,而是先生的话即使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依旧让我们大多数人感到了灼热的刺痛感。

但我们也该庆幸,因为对于鲁迅先生的话至少当今的我们也不是完全的无感,灼热的刺痛感还证明我们的精神没有完全地死去,我们还有被医好的可能,毛主席曾经说:“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确实,鲁迅先生和他的文章支撑着中国人民走过来那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岁月;而现今,鲁迅先生更像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医师,他用他的文章不断地鞭策着我们,逼迫我们不断地正视我们如今身上丑恶的一面,指引着我们向正道去,不断地唤醒我们身上本被冷漠和残酷淹没的善良正直的人性。

无法直视鲁迅先生的时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在他的批评中抬不起头

小结:

我们注定要和鲁迅先生一路同行,于其逃避不得的痛苦不堪,但不如去正视我们自己身上的阴暗面,不要在先生的批评的面前在低着头颅,我们要渐渐地抬起头,去思考,去改变,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8日1945年,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参军时,刚正的彭德怀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叛变了革命,我就毙了你。”这是因为1921年,彭德怀在湘军做班长的时候,战友郭德全不幸病故,郭德全的幼子郭炳生被彭德怀接到部队,视若子侄,用心培养,没想到郭炳生在红三军团二师担任师长的时候,叛变了革命,投靠了敌人。这件事对彭德怀刺激很大,所以他对自己的侄子说了这一番话。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之后,彭启超突然冲进了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悲愤地说:“伯伯,我清楚记得您在延安对我说的那句话,要我永远忠于革命,如果我叛变了革命,您就毙了我,您要是背叛了我也可以毙了您。今天,您里通外国,我该怎么办?”这是最为敬重自己的侄儿,彭德怀面对来势汹汹的质问,浑身发抖,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彭德怀的心在滴血,他心中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我不能把里通外国的罪名带进棺材里...
2025 - 05 - 08
来源:视频号 2025年5月7日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大师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