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行
我画我思
新年将至,谨此竹报平安,恭祝大家福运节节高升。
清翠欲滴的修竹,情牵历代诗人、画家、文人墨客。因为竹处俗世而不浊,素装怡然,挺拔清秀,高风亮节,中通外直,生机蓬勃。所以我们的祖先把竹的生物形态升华成一种精神美学形式。以此比喻谦虚、淡泊、清高、正直的君子风范。 从《诗经》开始就有咏赋竹的诗文佳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传统中国画亦善用竹为创作灵感,对竹的描写成为中华民族持久不衰特有的文化现象。
神秘的驱动力
曹雪芹《红楼梦》塑造林黛玉深闺“潇湘馆”四面也是一片竹林,衬托她孤高洁净的品性,似诗如画的幽静宁谧,怎不令人情迷意醉!我也很欣赏竹的风采,她临风起舞,飘摇仍自持,啸簌吟声,周围的一切彷佛都在寂静聆赏,这袅袅婷婷伸向天际秀逸的神韵。
作为一个画画人,喜独处静思的一角,每次当灵感叩击心房,有一种神秘的驱动力,促使对生存价值的反思和探索。每当握笔作画,总是从一次失败到又一次失败,又从一个希望走向又一个希望。盼用心灵来锤炼技艺,借题追求唯美的安宁与纯真,青青翠竹犹如生命的天籁,只要坚守尊严与清晖。摒除浮躁的红尘杂念。保留个性上的倔强,不受名疆利锁的束缚,一份独享的乐趣便油然而生。
如何画我印象中倩枝摇曳的翠竹呢?我不想拘泥在传统的固有符号裹,我斗胆卫破常人习惯的视觉效果。当试对“竹”的体悟而演化的视角语言《风来竹自啸》。我首先用遮掩色随意刮画出疏密不均,长短、轻重不一略带倾斜的线条,用此夸张地表示透入的光束或风的律动,然而用深浅墨色竖画出粗细远近的竹竿概貌。同时考虑虚实的布局,强调画面阳光的效果,再用白云笔划出被风吹动的细枝及竹叶,整幅绿色调校得十分鲜明,甚至部分添加了荧光色。最后擦掉遮掩色。基本完成了竹林的一个特写镜头。庆幸我在澳洲个人画展中,意想不到拙作备受瞩目。不少观众感到新颖别致,没有沉闷的陈腔滥调,也许是众人对我的鼓励。
站在新视野
我承认内心非常热衷时尚,也许跟我悠长的设计职业有关,爱好变化和猎取新奇。我不喜欢单调贫乏、程式概念化的思维形式,不愿把古人的法则重复抄录在画作中。所以即使不伦不类,不中不西,我亦无惧成败,绝不动摇意念,任其画笔肆无忌惮。
我觉得对传统的激发专研,的确非常之必要,所以临摹时须用心模仿;而创作时一定要站在新的视野上,重新分析曾经学习的技法,再将其调整融化蜕变。就像吃东西一样,要咀嚼消化吸收变成营养,再排泄无用的残渣。只有平时不偏食均衡饮食,才可使身心健康。学画也是一样,不论西洋画或东洋画,凡是好的东西就应学习和借鉴,美丽没有国土边界之分,只有审美观点的误差。做人处事要像竹子那样,默然于地蓄新芽,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不沉睡在旧的土壤里,要破土而出欣欣向荣。人类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进化的。日新月异的科技同艺术的意识形态,对现代精神文明起着巨大的提升作用。
咏诵千古绝响
我素来钦佩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吴冠中、吴养木、黄永玉、刘国松、王无邪......各位大师的杰作。他们的笔触酣畅蠢动、墨彩浑润、灿烂豪迈、响亮凝重、立意高超、中西合璧,新意层出不穷.....既拥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创新的艺术动力。有一股扑鼻而来醒神的时代新气息。他们建树的精神财富,就像拔地而起的一片竹林,一缕缕阳光透入高耸听力的郁葱中,一阵阵清风吹入秀而不媚的翠绿间,伴着枝叶曼妙起舞,箫啸乐声吟诵出千古绝响,荡漾着心澄神明的韵味,节节向上直冲云霄。虽然自己既无根又无本,拙笔未能表达理想的境界,至少可让一颗心栖息在翠竹刚柔并兼的旋律中。
2012年1月2日《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