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日期: 2024-08-05
浏览次数: 3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8月2日

1972年1月10日,中央为陈毅元帅举办了追悼会。

毛主席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来到了现场。

在灵堂之中,毛主席注意到有一副挽联,写的是: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不同流俗

看到这挽联的内容,毛主席满心赞赏,不住地点头,说道:“写的好啊!”

随后,他又转过身来,指着挽联上的落款人,问陈毅的夫人张茜:“这个人来了吗?”

张茜听主席这么问,含泪摇了摇头,十分为难地说:“他没来,因为他身份比较敏感,追悼会不允许他参加。”

毛主席一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张茜又补充道:“他们夫妇刚从吉林回来,一没有户口,二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

听到这番话,毛主席若有所思,不一会儿,毛主席就告诉周总理,找到写挽联的这个人,帮助他落实户口,还要给他找一份工作。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凭一副挽联,就能够引起毛主席如此的关注呢?

写挽联的这个人,正是陈毅生前的至交好友——著名的收藏家、书画家张伯驹。

张伯驹出身名门,是民国四公子之一。

16岁时,他便被推荐到了袁世凯的模范团学习。

后来,他又先后在川闽两湖经略使曹锟、陕西督军张镇华手下工作。

张伯驹这样的名门贵公子,当然不愁前途。

但是,他在军中混迹了几年,却渐渐意识到,军阀政治太过黑暗,中国之所以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和这些军阀有很大的关系。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所以,张伯驹不愿意再助纣为虐,干脆辞官回家,每天以吟诗作画为乐。

而张伯驹这样自断前程的行为,自然在上层圈子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张伯驹既不爱做官,也不爱经商,在众人眼里,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但他又和那些纨绔子弟不同,他也并不爱享乐,不爱坐汽车、不爱华服美食、不贪风月,不爱与社会名流结交,简直与当时“上流社会”的做派格格不入。

所以,很多人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还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他“张大怪”

但其实这是世人对张伯驹的偏见,张伯驹并非游手好闲。

相反,他有一项维持终身的爱好,那便是进行艺术收藏。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张伯驹眼光独到,能一眼看出艺术品的价值。

而且,看到自己喜欢的字画,便不惜重金,所以购得了不少珍品。

而清王朝的覆灭,也无意间成就了张伯驹这位收藏大家。

守护文物

因为,王朝倾覆之后,许多满清贵族纷纷外逃,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变卖家中的书画古董。

就连皇帝溥仪,也不得不靠变卖字画为生。

有一回,张伯驹得知消息,说溥仪将宫中收藏的两幅古董名画——宋代李公麟的《五马图》、黄庭坚的《诸上座帖》送到了银行抵押。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溥仪

银行经理拿不准主意,便来请教张伯驹。

张伯驹考虑到这两件文物的价值,便力劝经理将其收下,随后他自己又出重金,将这两幅画购入家中。

一开始,张伯驹收藏名画,只是因为兴趣使然。

但随着他渐渐深入到书画收藏行业,却为国家的现状感到痛心。

原来,许多名画落入藏家手中之后,并没有被妥善保管,而是火速被卖到了国外。

那些洋人趁火打劫,往往威逼利诱,抢夺属于中国的宝物。

这样大规模的字画外流,让张伯驹感到触目惊心。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他意识到,如果没有人对这些书画进行统一保护的话,那么,中国的珍宝迟早都会落入欧美列强之手。

所以他便暗自下定决心,要终身以保护文物为己任。

那时,张伯驹在字画收藏界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

所以,凡是有名品字画,很多卖家都会第一时间找上张伯驹,张伯驹也基本来者不拒。

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他更是花了很大的心血去保存。

而张伯驹为此则散尽家财,很多人并不理解张伯驹的行为,议论纷纷,还有不少人猜测张伯驹收买这些字画,是为了待价而沽。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面对这些争议,张伯驹也只是一笑置之。

他收藏字画从不是为求财,而是出于一个中国人的良心。

1941年,张伯驹遭到了一场绑架,动手的人,是汪伪政府的特务。

当时特务给张伯驹的夫人送信,要求她提供300万的赎金,否则就要将张伯驹杀害。

这些特务的目的,就是通过绑架勒索,来得到张伯驹手中的那些字画收藏。

他们知道那些古董字画价值连城,如果销往海外的话,会给汪伪政府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张伯驹明白,一旦字画落入这些人手中,必遭破坏,所以他告诉妻子,即便自己真的死于特务之手,也绝不能够交出字画。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特务们见张伯驹一家不肯屈从,所以对张伯驹百般折磨,反复威胁。

但张伯驹始终不为所动,就这样与特务对峙了整整八个月。

八个月之后,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特务只能放弃先前的条件,降低了赎金。

随后,在各界朋友的帮助下,张家人凑足了40根金条,才终于将张伯驹救出。

这次绑架案,让张伯驹心有余悸,却更坚定了他保护字画的决心。

这些东西只有在张伯驹这样真心为国的人手中,才是安全的,一旦落入小人之手,等待它们的便只有流落海外的命运。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张伯驹知道,一旦文物流失,将来想要追回难上加难,子孙后代们想要寻找文化的遗迹,也再不可得了。

所以,从此之后,为防意外,张伯驹几乎吃住都在书房,日日夜夜守着这些书画。

高士之风

张伯驹面对贪财之人,宁死也不妥协,但面对真心爱好书画之人,他却表现得十分慷慨。

比如,王世襄一直对《平复帖》这件作品有很强烈的研究欲望,只是苦于看不到真品。

后来王世襄打听到,《平复帖》就在张伯驹的手中,王世襄既欢喜又忐忑。

喜的是知道了文物的下落,但又害怕张伯驹作为收藏家,不肯将这件宝贝轻易示人。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何况两人本无交情,张伯驹不把这件宝物拿出来也情有可原。

但最后,王世襄还是鼓起勇气向张伯驹提出,想要借《平复帖》一观。

没想到,张伯驹听到王世襄想要拿《平复帖》做研究,没有丝毫的犹豫,便向他展示了此物。

随后,王世襄将《平复帖》借走,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为我国的文物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间来到1956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形势渐渐趋于稳定,张伯驹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此时,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将自己所收藏的文物珍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要知道,张伯驹所收藏的古董字画之中,有不少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个个价值连城。

哪怕变卖其中一件,也足以让张伯驹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多年来,张伯驹即便吃糠咽菜,也从没有起过变卖的念头。

而现在,他无偿捐献的举动,更是轰动了国内外。

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得知此事,便提出,张伯驹多年来保护文物,居功甚伟。

所以应当以20万的价格,来收购张伯驹手中的这些文物。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但张伯驹听到,却不肯接受。

一再表示,自己所收藏的这些文物,本来就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自己不过是在国家危难之时,代为保护,现在捐献给博物馆是物归原主,所以,不能要任何的报酬。

在张伯驹的坚持之下,最终,宫博物院接受了张伯驹的无偿捐献。

张伯驹则只接受了由文化部所颁发的一张奖状,上面写着八个字——“化私为公,足资楷式”。

1957年,北海举办了明清书画作品展览会,一向喜爱字画的陈毅也忙里偷闲,来到了现场参观。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陈毅

当时陈毅听现场的介绍人说,这些字画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张伯驹无偿捐献的。

陈毅一听,便对张伯驹心生敬佩,从展览会上回来,陈毅便邀请张伯驹来自己家中做客。

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聊得非常投机。

知己之情

陈毅向张伯驹请教了不少收藏方面的问题。

而张伯驹更是感慨于陈毅的潇洒旷达,两个人认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很快就引为知己。

没想到,一年后,张伯驹却出了事。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原来,张伯驹除了爱好收藏字画之外,还是个京剧爱好者。

当时,他和一些喜爱京剧的票友,共同创办了国剧会社。

并且,还排了一出戏,叫做《马思远》。

没想到就是这出戏惹了祸,很多人指责张伯驹排这出戏用心不良,是在赞颂封建,甚至还要将张伯驹打为右派。

陈毅一听这件事情非常恼怒,他说:“张伯驹一个读书人,为国家捐了那么多东西,怎么可能是右派!”

张伯驹自己对这件事情,倒是很看的开,他说:“戴什么帽子,我倒无所谓,一个渺小的凡人,生死得失,无关大局。但要说我反动,实在是有些冤枉。”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但外界沸沸扬扬的流言,还是给张伯驹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陈毅也时常为此感到担忧,所以到了1961年,陈毅又专门找到了吉林省委书记,委托他在吉林博物馆给张伯驹安排一份工作,远离是非。

于是,张伯驹便带着一家老小到了吉林,成为了博物馆的文物鉴定专家。

他离京的时候,陈毅前来为他送别,生怕委屈了张伯驹。

张伯驹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对陈毅说:“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然而,即便陈毅尽力保全张伯驹,张伯驹却还是在1966年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不得不离开博物馆,被下放到舒兰地区。

然而,舒兰方面的人并不了解张伯驹的为人,对他很有意见,还有人说:“一个70岁的老头子,要我们养他不成!”

对方这样的态度,舒兰自然是待不下去的,万般无奈之下,张伯驹与妻子只得又返回北京。

然而,回来之后,原先的房子已经归了别人。

张伯驹夫妻俩既没户口,又没工作,到最后只能找了一个十平米的小屋作为落脚点。

一家人连吃穿都成了问题,全靠亲朋好友时不时接济一把,才能在北京活下来。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陈毅得知老友落难,心如刀绞。

可陈毅自己当时也遭到不少口诛笔伐,想要挽救张伯驹于水火,却又有心无力。

所以,陈毅之后还找到周总理,希望周总理能够帮助张伯驹安排个工作。

然而,这件事还没有落实,陈毅便病重住院。

1972年,陈毅逝世,消息传来,张伯驹悲痛万分。

于是,张伯驹提出,自己想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却因为身份敏感,遭到拒绝。

张伯驹更是郁闷难当,他想到陈毅生前对自己的种种帮助,觉得自己无论如何,要给陈毅尽一点心意。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所以,他挥毫泼墨,为陈毅写下一副挽联,托人带到了追悼会上。

而张茜看到这副挽联,也心生感慨。

她知道丈夫生前一直非常欣赏张伯驹,所以,便特意把这副挽联排在了灵堂显眼处。

机缘巧合下,毛主席注意到了这副挽联。

听完张伯驹和陈毅之间的故事,毛主席也认为,过往,张伯驹遭受了很不公平的待遇。

所以,毛主席当即拍板,要为张伯驹安排工作。

至此,张伯驹的生活才慢慢走向正轨。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在一副挽联前停留,问道:这个人来了吗?

虽然几经起落,但张伯驹始终淡然处之。

谈起自己钟爱一生的书画收藏事业,张伯驹则这么说:“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这是日本禁止向全世界公开的照片,致敬英雄孙景浩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远征军女兵刘桂英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人都该对他说声谢谢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诗人穆旦之别样的璀璨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