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高风亮节的一代报人

日期: 2012-05-22
浏览次数: 1334

  李子诵(1912-2012)

高风亮节的一代报人 

 

  前香港《文汇报》社长李子诵逝世,享年百岁。八九学运时刊登“痛心疾首”社论,引起轰动;晚年坚持自己理念。 •毛莹

  李子诵小档案

  李子诵,原名李诵,广东顺德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十六岁加入新闻业,投身报界近六十年。先后在《大公报》、《华侨日报》、广州《建国日报》等担任校对和编辑,一九五一年任香港《文汇报》社长。八九年学运期间他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后被免职。曾任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间,与《文汇报》前任副总编辑程翔共同创办《当代》杂志,担任杂志副总编辑。

  香港《文汇报》前社长李子诵五月十一日于香港东华三院冯尧敬医院去世,走完百年人生。李子诵和报社同仁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 “痛心疾首”四个大字。该社论随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时任该报驻北京记者刘锐绍赞扬李子诵“择善固执”,敬佩其知识分子的风骨。

  李子诵十六岁时父亲离世,他小学未毕业就加入广州新闻界,投身报界约六十年。李子诵先后在《大公报》闽南语版、韶关《建国日报》、广州《建国日报》、香港《华侨日报》及广州《联合报》任职。一九五一年起,李子诵于  《文汇报》任社长达三十八年。

李子诵最为人熟悉的,是他在八九年刊出“痛心疾首”的四字社论。跟随李子诵四十年的刘锐绍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依然对李子诵的文人风骨和勇气感到敬佩。那时刘锐绍正好在北京。“在社论刊登之前,李社长请同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报社要刊登这个社论,还叫我要小心。”

  刘锐绍回到香港以后,李子诵对他说,就整个局势而言,官方的处理方法只会让局势变得更紧张。李子诵和同事认为报社应该有一点表示,既表示对当时局势的担忧,也要表示出愤慨和反对。李子诵和报社领导曾一起讨论,提出两个刊登社论的方案,一个是“痛心疾首”,一个是“夫复何言”。《文汇报》有报道纪律,刊发前得送新华社请示。当时新华社的副社长张浚生主管宣传,他那时也为时局所动,真情流露。刘锐绍后来听李子诵和报社一些前辈说,张浚生觉得“夫复何言”可以表达大家的无奈感,但不如“痛心疾首”那样悲壮感慨。张最后敲定用“痛心疾首”,但后来否认这一事实,并指出报社送交这两个方案时,他是坚决反对的。“痛心疾首”的社论刊登后引起轰动,促使《文汇报》成为当时颇具号召力的左派报纸。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一页。

  后来李子诵被停职,他离开工作了三十八年的《文汇报》,当时和他一起离开的同事有四十人。之后他与《文汇报》的前副总程翔创办《当代》杂志。

  当年社论“开天窗”的具体内情又被外界关注,《文汇报》前副总编辑曾敏之表示当年天窗社论“痛心疾首”的主意是他提出的,为此程翔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驳斥曾敏之,为李子诵辩解。当年的很多参与者现已不愿再提此事,刘锐绍说:“我们很难去具体了解当时的每一个环节,但当时决定要开天窗,李社长和总编辑金尧如是主要推动人,当然也包括曾敏之。但关键是当时李社长知道,刊登这个社论后,一定会引起官方的反弹,也会有很大压力。后来他和金尧如商量后决定由他们二人全力承担这个责任,以及事后带来的压力和风险。他的善意是保护其他领导人员,从而保存他们继续留在香港的机会。”

  刘锐绍于一九七二年进入《文汇报》,跟随李子诵至今已四十年。他感言李子诵的言传身教给他很大启示。刘锐绍说李子诵长期以来坚持独立思考,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报格。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有人说要与中央一致,请李子诵改名字,因李的名字好似要向孔夫子学习。但李子诵却教导晚辈要分清楚孔子学说的好与坏,不要盲从。改革开放以前,《文汇报》的采访都是从基层生活开始,改革开放后,李子诵和金尧如在《文汇报》搞经营改革,开设驻英美等国办事处。一贯以来,李子诵依然敢于表达意见。李子诵有一句话说:“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有善必扬,有恶不隐”,他向来好言相劝,理性争取。刘锐绍评价:“李社长起到的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整个中国的融合发展是很有用的。不一定什么事都要通过暴力手段达成,大家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中联办每年向他拜年

  据刘锐绍透露,李子诵虽已离开《文汇报》,但中联办每年都会派人员给他拜年。而李子诵晚年仍坚持自己的原则,程翔日前接受香港《明报》访问时说,九十年代北京曾派人求见李子诵,但遭到李拒绝。李子诵半年前住进医院,入院前他仍然坚持剪报,恪尽职守,不改报人本色。

                             文章出自2012/5/27《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