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诺奖大冷门法国作家夺冠

日期: 2014-10-30
浏览次数: 1674

来源:《亚洲周刊》2014年10月26日

文/罗慧珍

 

■法国作家莫迪亚诺:叩问人生存在的意义

        莫迪亚诺小档案

  Patrick Modiano,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市郊的布洛涅-比扬古小区。曾入读巴黎亨利四世高中大学预科班,辍学专心写作。1968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星形广场》。197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1978年获象征法国文学最高荣誉的龚固尔奖,奠定了他在法国当代文学的地位。1996年,获得国家文学奖,2010年获法兰西学院颁终身成就奖。他的著作翻译成中文有《暗店街》、《三个陌生女子》、《戴眼镜的女孩》、《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

 

  诺贝尔文学奖大冷门,法国作家夺冠。莫迪亚诺具有惊人的记忆之艺术,描述不可捉摸、难以掌握的人类命运,他书写二战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人物在往事迷宫中追忆似水年华,遇见了苟且偷生的人物纪事。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大爆冷门,由法国作家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获奖。莫迪亚诺在法语世界是畅销书作者,虽然他的著作总共翻译为三十六国语言,国际读者对他相当陌生,难怪美国的媒体会问:“这位仁兄到底是何方神圣?”

  十月九日,瑞典学院常任秘书英格朗(Peter Englund)宣布将文学桂冠颁给莫迪亚诺时,说明他获奖的理由是:“他具有惊人的记忆之艺术,描述不可捉摸、难以掌握的人类命运,并披露二次大战德军占领区的幽微晦暗世界。他的作品让人真正了解占领区的平凡人生活。”法国的评论家认为,三十多年来,莫迪亚诺在想象中不断追寻过往那个他所未曾经历的年代,他的书写对抗着某种遗忘,提醒人们“往事并不如烟”。

  莫迪亚诺出生于一九四五年,是大战结束后第一批婴儿潮。他的父亲是意大利籍的犹太人,母亲则为比利时演艺圈人,二次大战期间,两位逃难的年轻人在巴黎邂逅,为了躲避纳粹追捕,他的父亲改名更姓,后来还是被识破他是犹太人,就在被送往集中营前,靠着他一个当德军线眼的法国朋友协助,才免于苦难。莫迪亚诺的父亲当年在德军所占领的巴黎以黑市交易谋生,交往了许多来路不明、去向成谜的朋友。他的母亲则在纳粹的演艺团体工作,所接触的圈子亦颇为复杂。莫迪亚诺日后形容他的母亲外表相当艳丽,却很无情冷漠。为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宁可将稚年幼儿丢给保母抚养。莫迪亚诺的父母失和后,他与父亲的关系日渐疏远,直到十七岁那一年,他决定从此父子不再见面,甚至当他父亲过世了,他也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

  莫迪亚诺有个小他两岁的弟弟鲁迪,弟弟十岁时罹患血癌,病发后一星期就死亡。弟弟的死亡带给他极大的创痛与思念,自一九六八年,莫迪亚诺出版第一本小说《星形广场》起,至少有七本着作提名献给他的弟弟鲁迪,作家甚至修改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将弟弟的生日当成自己的生日,因此,有段时间,法国媒体搞不清楚他到底出生于一九四五或一九四七年。

  悲伤混乱的童年和破碎失和的家庭竟成了莫迪亚诺写作的泉源。他对于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巴黎期间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不过,这个历史不是图书馆或教科书上的现代史,毋宁是他的父母那种市井小民为了求生存所经历的晦暗岁月。这段对法国人来说一点都不光彩的历史,其实很少人深入去探讨,更没有人像莫迪亚诺这么着迷于这段时期。自一九六八年以来,他总共写了三十多部作品,大多数作品的时代背景都是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书中的人物在往事的迷宫中寻找蛛丝马迹,追忆似水年华,因而遇见了许多苟且偷生的人物纪事,而许多人也在顷刻间消失了踪影,这些“失踪人口”和“寻人启事”,换个角度,竟成了作家叩问人生存在的意义。虽然是想象的世界,莫迪亚诺的笔法却一点都不魔幻写实,因为经常循线追索,倒比较像侦探小说。

  “我怎么觉得写来写去,都像是写同一本书!”作家这么说。其实读者也有同样的阅读心情,莫迪亚诺尽管思路起伏,文笔曲折,却让人感觉重复,重复着对往事、记忆,还有那些消失了、不在场的人、事、物的寻寻觅觅,有时候甚至在记忆列车抵达前,就提早下车了。不少人批评他的作品不够丰富,总是在记忆里穿梭,一再重复书写那个鬼域般的巴黎。

        莫迪亚诺不擅公开访谈

  莫迪亚诺以优异的成绩,在高中会考后进入巴黎亨利四世高中大学预科班就读,但很快就辍学专心写作。从二十三岁起出版第一本着作后,立志当专业作家。一九七二年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一九七八年获象征法国文学最高荣誉的龚固尔奖,奠定了他在法国当代文学的地位。一九九六年,莫迪亚诺获得国家文学奖,二零一零年获法兰西学院颁终身成就奖。他的小说受到读者喜爱,永远是畅销书。中译本有《暗店街》、《三个陌生女子》、《戴眼镜的女孩》、《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优游自在于他的书写空间,莫迪亚诺不擅言词,在公开场合他很难完整表达,接受电视访问时,他的回答总是七零八落,连一个句子都讲不完。因此,他避免接触媒体,在这个讲究营销的年代,他没有国际粉丝团为后盾,也不谙媒体公关,难免会被评为孤傲,不过,也有人说他专心写作不求虚名,建立作家的严谨风范。

  莫迪亚诺获奖,提供了有关霸权主义的思索。分析一九零一年起迄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有十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居全球之冠,德国十三名紧追在后,有二十七名桂冠得主是英文作家,显见英文书写的主导地位。诺贝尔奖成立于二十世纪初,那是欧洲在世界舞台的霸权时代,欧洲人掌握了整个世界的叙事权,从法国的苏伊.普东(Sully Prudhomme)获颁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后,要等到一九一三年才由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获奖,之后,文学奖又回到欧洲巡回,直到一九三零年由美国籍的刘易士获奖,至今,欧洲境外得奖者寥寥无几,诺贝尔文学奖那顶桂冠似乎专为欧洲人量身订做。文学的领域涵盖戏剧、诗歌、历史、哲学与小说、散文。一九五零年代以前哲学与戏剧领域名家辈出,三位哲学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包括博格森和罗素,另外,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缪和沙特也都获诺贝尔文学奖,沙特因反对所有制度性的选拔,而拒绝到瑞典领奖。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以其历史著作获殊荣,之后,成了散文小说的天下。二零一三年,加拿大作家孟洛(Alice Munro)是第一位以短篇小说获奖者。放眼全球,尽管不乏兼具深度与技巧的女作家,然而女性挤进诺贝尔文学国度机会低,一百多年来,只有十三名女性得奖,最近几年,女作家比率增高,稍稍缓和性别歧视的争议。

        村上连续六年陪跑

  莫迪亚诺获奖引来许多争议,连法国媒体也对瑞典皇家学院所歌颂的“记忆的艺术”感到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甚至莫迪亚诺本人也说﹕“好奇怪!”姑不论他的文学成就仅止于法语世界,同在决选名单上还有几名世界级的文学家,如村上春树或美国小说家菲力普.罗斯(Philip Roth),英国《卫报》就直呼﹕“不公平!真正有资格获奖的是美国作家罗斯!”而连续六年“陪榜”的村上春树虽然没有得到瑞典学院评审委员诸公的肯定,却早已得到全球读者的票选,村上春树文学作品的商业成就傲视全球,领先所有的竞争对手,诺贝尔这顶桂冠对他,可能如蛋糕上的樱桃,锦上添花。

村上春树无缘诺贝尔找得出原因;倒不是如某些书评所称“他的作品脱离现实,缺乏对社会的关怀”;应该是法国《世界报》提出的“得奖五要件”:法国人、英文作家、欧洲人、男性、小说散文体。莫迪亚诺符合四个得奖要件,而村上春树只有二个,要赢很难!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