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屈赋之谜:《天问》中的《创世纪》

日期: 2018-04-28
浏览次数: 685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3

/杨与安

苏雪林笔名绿漪,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散文家。中年开始欣赏研究《楚辞》,认为屈原作品辞采瑰丽,结构千变万化。意境幽邃深远,卓绝古今。《楚辞》把整个中国的神话、宗教、历史、天文、地理包括其中,巧妙地编织在沈雄瑰丽的篇章里,并与世上几种古文化息息相通。

“天问”一词颇为怪异,是何因由呢?汉屈赋权威王逸说:其实是问天,但天尊不可问,故不曰问天而曰“天问”,解释亦极合理。

楚辞中《天问》素来难明,最初见于《史记》屈原列传,二千多年解读都不顺人意。司马迁说它“怪迂”,王充《论衡》说他“诡异”、“汪洋无涯,多惊耳之言”。班固曾说《天问》,《离骚》那些“宓妃”、“佚女”、“昆仑”、“悬圃”,既不见于中国经传,则必为异端,大可不必理会。扬雄和刘向说“不能尽悉”。《天问》一篇,因为文理杂乱,典故出处多不见于中国古代历史。屈原是个大诗人、大作家,后人全无依据又何能说屈原醉后梦话?

说到内容,苏雪林认为包藏着大量域外宗教和神话。而战国时代大批西亚,印度学者来华,带来域外神话及各种学说。屈原曾使齐数年,听到他们谈论域外天文地理知识,作文章素材记载之,亦属平常。但《天问》连古时学识广博,见解卓越的刘向和扬雄都不能解,苏雪林认为是“乱简”所致。

《天问》乱简 内容带域外神话

所谓“乱简是因古人著书,都刻在竹片之上,再用绵绳串联而成书。若藏书年日久远,绵绳朽腐断开,竹片便散乱了。文意如深奥难明,若被不懂文字的下人搬到另处收藏,竹简便会乱杂无章,内容无从再辨了。苏雪林依据文字声韵和摸索内容章法,于1943年将《天问》文句重新编排次序,前后整整30年方作定稿,称之为“天问正简”出版,可见其态度严谨。

苏雪林认为《天问》约有百多个问题,但这非作者向人的询问,而是本身已有答案,由问题而引出叙事,这属于设问的一种写法。整理后全篇分五段,每段文句各有定数。第一段天文,共44句。此段简索未断。第二段地理,44句,错乱颇多。第三段神话,乱简最多,44句。第四段历史,分夏商周三代。每段72句。第五段乱辞,今存23句,应失去一句。全篇章法整齐俨然。

今只谈《创世纪》部分。此部分仅有2080字,只是粗枝大叶的略述。但仍涉及亚当、夏娃、生命树、守树天使、魔蛇、洪水、挪亚方舟、巴别塔及亚当子孙的繁衍的素材。有关《创世纪》文字如下: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萍九衢,枲华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以迁之?厥萌在初,何所亿焉?璜台十成,何所极焉?

苏雪林解释,认为“登”是名词,是后人所称的亚当。一赐乐业(以色列)碑文提及“阿耽”,即阿当。女娲是夏娃。第二句乃问,女娲的身体,是怎样制造的。意在引出由丈夫身体的肋骨所造的。第三句缺,以意度之,是写伊甸园及智慧果树。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所”指不死树,即《圣经》中的生命树。“长人”指天使,古人想象中天使比常人高大。我国汉代梁武祠有带翅天神守果树石刻,苏认为亦与《创世记》有关。“靡萍九衢,枲华安居?”苏释:九衢,盘根大树。枲华,小花。句意是“根盘九衢之树,而像枲华的小花开在那里呢?下句是能吞象之蛇,大至什么样子呢?”(按:难道传闻伊甸园之蛇,大可以吞象?)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以迁之?”此节述及洪水及挪亚方舟故事。前句似指女娲断鳌足立四极事,《列子》有鳌戴五山故事。后句“释”有下放之意,“陵行”说洪水时方舟,后下放于高山之间,浮于水面,去了那里?。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璜台十成,何所极焉?”“萌”同民义。“厥萌在初”即初民,即最初人类。繁衍亿万,所往何处?萌,亦可指草木萌芽。草木萌发达万万,散布至何处?意指亚当子孙繁衍千万,散布四方。后句“璜台”,指巴别塔,“何所极焉?”问这样高台,其终点将达何处?

《天问》所载《圣经·创世纪》元素,并不像二千余年后《圣经》所用的字词和述句,但内中所述的素材是难以否定的。例如“璜台”,后来译称“巴别塔”。古书的“悬圃”,后人称“空中花园”,名词不同,意义仍在。无论苏雪林的解释是否令人信受,也不能抹杀她的努力。苏雪林近200万字的《屈赋新探》,无论有多少误判,也证明了战国时代域外西亚及印度学者的来华。关于文化外来问题,她有这样的看法:远古时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古巴比伦人)其一部族渡海到山东建立雏形西亚国家,如古史书所指鸠爽氏、薄姑氏、莱人…等,后被消灭或同化而遗下宗教文化思想,为地方文士传承,非指苏美人是我们祖宗。

中国既是最年轻古国,接受外来文化有何羞耻?有何失体面?我们有一种民族自尊心观念,轻视域外文化。认为堂堂中华上国,夷狄之邦文化岂能与堂堂中华文化相比,须知西亚苏美尔人,巴比伦,亚述、印度等文化发展比中华早许多,先进文化乃人传我而非我传人更合逻辑。中国人还能替其他民族保存古文化,只有显出中华文明更伟大。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