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信报财经月刊》2014年6月卢欣 《国富论》的结论是简单的:国家若想不断走向富强,就要保证生产部门的基本增长,就要遏止不动产增值的速度,否则资产增值将吞噬工业增长,国家必将走向衰败。可惜,两百年来,无数统治者利令智昏,他们就是要将国家导向衰败!印了那么多的人民币,还在闹钱荒,还出高利贷。到底钱到哪儿去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第一,钱印够了吗?第二,钱错配了吗?真实GDP超过110万亿?第一,钱印够了吗?我认为,中国的GDP计算方法和统计口径都存在问题。中国未纳入市场交易的资产增值大部分未能纳入GDP统计,而资产增值部分,是实实在在需要大量资本融通的,正是这部分的资本融通吃丢了新增货币。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一言以蔽之,中国GDP统计,不能反映国家财富生产、增值、流通的全部状况。所以,以名义GDP为货币发行依据极容易造成货币管理上的误判。我判断,中国真实的GDP至少为现在统计资料的...
发布时间:
2014
-
06
-
04
浏览次数:1550
转自《信报财经月刊》2014.06作者:謝國忠中國房地長泡沫已開始爆破了!2012年開始調整,2013年有所反彈,2014年將再次下行,期間有可能出現遠比2013年小幅的反彈,但2016年難逃終極一跌,由高峰到谷底,中國樓價將蒸發五成。然而泡沫爆破是好事,中國需要改革,真正的改革是限制政府的權力。房地產泡沫實際上是貨幣泡沫的工具。房地產是儲存印刷貨幣的倉庫,地方政府債則是印刷貨幣的另一個主要去處。影子銀行,房地產及地方債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構成一個巨大的泡沫,令地方政府及國企得以繼續維持低效率的資本配置。經濟有硬著陸風險資產泡沫正愈來愈依靠影子銀行體系的融資。利差交易--在海外低利率借入美元貸款并轉換為人民幣,假借外商直接投資或出口收入的形式,在國內發放高利息貸款--已成為銀子銀行體系重要的資金來源。影子銀行體系已成為如今投機資金的主要來源。由於這種融資通常是短期的,投機活動取決於對債務展期(debt extension)的信心,因為相關資產還需好幾年才能獲得流動性。信心來自堅信徒弟價格在幾年後會飆升,但是這種信心如履薄冰,因為當前只有在一線城市是如此,中小型城市都面臨一定的困難。任何心理衝擊都可能會導致債務展期困難。中國資產泡沫中的非正常融資份額愈來愈大,可能將以混亂收場。若對泡沫的信心崩潰或流動性大潮退去,投機者退市將陷入混亂,并導致硬著陸。1997年前,東南亞套利交易催生房市泡...
发布时间:
2014
-
06
-
04
浏览次数:1225
转载自2013年4月12日《信报》 文/占飞 2012年,瑞典国王把“斯德哥尔摩水资源奖”的奖状颁发给总部设于斯里兰卡的“国际水资源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代表Colin Chartres。这是教科书食古不化的“常识”:地球的水陆结构大致是“三分陆地七分水”,不错,地球水资源总量达14亿立方公里,但必须明白,海洋咸水占97.2%,淡水仅占2.8%,而且绝大部分蕴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山之中,人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只有105万亿立方米。水资源、土资源与粮食供应息息相关,水资源恶化,土质也随之恶化,粮食供应便出现危机,故此,全球有超过十亿人饱受饥饿威胁,超过二十亿人面临粮荒而营养不良,与此同时却又十五亿人营养过剩,全球粮食从收成、加工、消费、逾期而变成所谓“厨余”,有超过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悲观水资源这就难怪世界银行招揽了大批环境专家、气候专家和水资源专家,因为环境、气候与水资源俱扼住财富的咽喉,世界银行的经济顾问歌迪亚•萨多夫(Claudia Sadoff)说得好:“水资源问题正是一个...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047
《天宫很美但也要面对人间》占领华尔街需要知识力量新帝国主义的卡扎菲悲剧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295
《研讨会介绍》《明亡的教训——兼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大部制改革要压缩部门利益的广度和深度》《天坑与池子——推动「城镇化」是倒果为因的伪命题》《上行受阻的穷二代现象中国经济转型绕不过的坎》《“八十年代”的出场与返场》《中共高层智囊内部讲话曝光施芝鸿透露18大报告起草内幕》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024
文章摘自:21世纪经济报 2013-5-13 文:叶一剑;刘玉海本报记者 叶一剑 刘玉海 北京报道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认知和讨论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观点是,从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迫切性,以及规划本身的科学性来讲,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个国家战略的提出,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项决策。但是,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科学性本身很多时候并不能保证规划的现实推进和落实。 所以,哪怕是在最近包括十二五规划、十八大报告等最重要的战略文本进一步明确了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视以后,很多人对规划在接下来的推进和落实,依然表达了很多乐观的判断。 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起草的主要参与者,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告诉记者,对主体功能区这么多年在中国的落实和推进情况,依然在其预期之内,并对未来规划进一步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表示乐观。 在我们的采访中,樊杰系统地分析了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的问题,并对我们的一些质疑提出了回应。比如,在我们看来,考虑到最近几年我国出台一系列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所确定的空间格局形成了切割之势,那么,这是否会使得我国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中国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主动腾挪的空间已经不大。 在樊杰看来,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内,任何一种好的规划和思想,期望短时间内马上就见到很好的效果,那是不现实的...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