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很美但也要面对人间》占领华尔街需要知识力量新帝国主义的卡扎菲悲剧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295
《研讨会介绍》《明亡的教训——兼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大部制改革要压缩部门利益的广度和深度》《天坑与池子——推动「城镇化」是倒果为因的伪命题》《上行受阻的穷二代现象中国经济转型绕不过的坎》《“八十年代”的出场与返场》《中共高层智囊内部讲话曝光施芝鸿透露18大报告起草内幕》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024
文章摘自:21世纪经济报 2013-5-13 文:叶一剑;刘玉海本报记者 叶一剑 刘玉海 北京报道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认知和讨论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观点是,从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迫切性,以及规划本身的科学性来讲,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个国家战略的提出,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项决策。但是,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科学性本身很多时候并不能保证规划的现实推进和落实。 所以,哪怕是在最近包括十二五规划、十八大报告等最重要的战略文本进一步明确了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视以后,很多人对规划在接下来的推进和落实,依然表达了很多乐观的判断。 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起草的主要参与者,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告诉记者,对主体功能区这么多年在中国的落实和推进情况,依然在其预期之内,并对未来规划进一步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表示乐观。 在我们的采访中,樊杰系统地分析了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的问题,并对我们的一些质疑提出了回应。比如,在我们看来,考虑到最近几年我国出台一系列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所确定的空间格局形成了切割之势,那么,这是否会使得我国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中国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主动腾挪的空间已经不大。 在樊杰看来,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内,任何一种好的规划和思想,期望短时间内马上就见到很好的效果,那是不现实的...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337
转载《参考消息》3月23日第6版据参考消息23日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21日报道】题:水下搜寻MH370航班将是漫长而艰巨的挑战即便卫星图像显示的南印度洋上漂浮的物体最后被证实来自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失联的MH370航班,真正找到这架波音777客机可能还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特殊项目主管戴维·加洛称,水下搜寻工作需要动用潜水器,而光是将潜水器运至相关区域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在潜水器抵达该区域后,找到失联客机还可能需要1-6个月时间。不过他相信,水下搜寻专家可以完成任务。澳大利亚牵头的搜寻工作集中在南印度洋的一个偏僻海域,位于部分印度洋东南海岭之上。印度洋东南海岭呈东西走向,最高峰位于水下2500米,最深处位于水下4000米。从深海标准来看,这一地形相对容易探测。加洛说,它比南大西洋的水下情况容易探测。南大西洋正是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专家帮助定位2009年失事的法航447航班的地点。他解释说,与法航447航班相比,这次的挑战没那么大,海岭坡度没那么陡。加洛说,当残骸被找到后,海洋学家将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计算飞机最初坠海的地点,然后他们可以利用配备声呐的潜水器对海床进行扫描(在法航447航班的搜寻工作中使用了三台这样的设备),或者是利用高分辨率照相机来给相关地区建立一个细致的图像。他说,即便在飞机的“黑匣...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7
浏览次数:1263
转载《参考消息》3月23日第6版据参考消息23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3月21日报道】题:MH370航班最后54分钟通话记录曝光(记者乔纳森·珀尔曼发自吉隆坡)本报掌握了马航MH370航班在失去联系前驾驶舱中最后54分钟的通话记录。包括从失联的波音777客机还在跑道上滑行时到其在南中国海上空消失前最后一刻,副驾驶与控制塔和其他空中交通控制人员之间的通话情况。其中还包括调查人员认为飞机系统遭到破坏后的对话,以及副驾驶法里克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好的,晚安。”分析人员表示,通话内容看起来“非常正常”,但有两个地方似乎有点奇怪。第一个奇怪的地方是驾驶舱于3月8日1点07分发出的一条信息,称飞机已飞至3.5万英尺(约合1.07万米)的高空。但相同内容在6分钟前已经发出过,没有必要重复。但这发生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1点07分。这是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ACARS)发出最后信息的时间,它在随后的30分钟时间里被蓄意关闭。而飞机应答机也于1点21分被关闭。调查人员认为,ACARS系统是在法里克1点19分道晚安前被关闭的。另一个奇怪之处是,飞机是在从吉隆坡空管向胡志明市空管进行移交时失去通信信号并突然向西飞行的,有人据此怀疑飞机失联并非意外。曾飞过波音777客机的前英国航空公司飞行员斯蒂芬...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7
浏览次数:1235
转载《亚洲周刊》2014年4月5日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人会想到,在央视的一部美食的纪录片里,看到当前中国尖锐的阶级矛盾。由导演李勇所拍的《舌尖上的中国2》最近推出,刻画中国大江南北的美味与人的关系,但也意外地展示「人和食物比任何时代都走得快」,因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乡背井,从内陆到沿海富裕城市打工,也使六千一百万名儿童留守家乡,与父母分离。每一次的相聚,只是下一次更长的分离的序曲。那些农民工父母唯一的慰藉,就是在异乡复制家乡的菜肴味道,让舌尖来重温那些缺席的亲情,感受食物的「疗愈效应」。但无论多么美味的家乡菜,在异乡都吃不出家庭团圆的味道。这使很多的观众看到泪如泉涌,这纪录片描绘出一些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愿意提及细节的悲哀﹕为什么现代中国还是有这样大面积的群体,要长期忍受家庭骨肉分离的痛苦?为什么经济的发展,就要牺牲一群比英国人口还要多的儿童的幸福,让他们过着没有爹娘陪伴成长的日子?这片子当然没有提出答案。它本来就不是来探讨这种尴尬的社会问题,但它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公开秘密:一个基于社会主义平等理想而成立的政府,却是长期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公正问题。大部分生于农村的小孩子,就是命定要和父母分离,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守住家庭的希望,因为国家不能守住机会平等的希望。在一个奥威尔(Orwellian)的世界里,有些人就是比另外一些人更平等。但是六千一百万的留守儿童和全国民众一样,可能会在...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7
浏览次数: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