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第二章 诗歌
光未然(1913—2002),湖北省人,原名张文光,后改为张光年。所用笔名有华山、华夫、天明、李怀等。1937年“八一三”沪战爆发,他从上海到达武汉。1938年8—9月间,去晋西吕梁游击区从事演剧等宣传活动。1939年1月,因病在延安就医;2月,写《黄河大合唱》组诗;9月,去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光未然由组织派往仰光,任《新知周刊》主编。后因日军侵入缅甸,他于1942年夏天,步行二十余日到达昆明,往路南云南大学附中任教。1944年,供职于北门出版社。1945年,兼任昆明民盟的《民主增刊》的编辑。 1944年9月,光未然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的理事。在云南期间,他除从事文艺、民主运动外,还撰写杂文、文艺评论和改编戏剧(如独幕剧《唐•吉诃德》),但以创作诗歌为主。作品有《绿色的伊拉瓦底》《民主在欧洲旅行》《市侩颂》《给新中国》《我嘲笑》(这五首诗,收入1960年出版的《五月花》一书)、《为胜利团结与民主而歌》和1944—1945年间由北门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雷》(收入《午夜雷声》《野性的呐喊》《颂歌》《镇魂曲》《月夜竞赛曲》),以及翻译、整理的彝族长诗《阿细的先鸡》“先鸡”为音译,译诗出版时,名为《阿细的先鸡》。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般则署《阿细的先基》。。 在延安时所写的《黄河大合唱》组诗(歌词),是光未然的代表作。它波澜壮阔,善于向纵深处发...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7
穆木天(1900—l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人。创造社成员,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夏到达昆明,1939年1月,被推选为“文协”昆明分会的常务理事。穆积极投入“文协”分会的工作,对云南抗战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宏观的、执着的、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穆木天在云南抗战文艺的理论研究上作出了贡献。  首先,他向云南文艺工作者提出,应把反映云南的社会实际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1938年8月,他在《南方》第一卷第十期上,发表《认识云南表现云南》一文,一方面强调要把握全国“大的动向”,同时要“把握住地方的种种的现实”,并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穆木天指出,文艺是反映现实的,而云南在经济上、风土上、文化上都有特殊性,还有众多的民族;在抗战的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新旧交替,形成了它的丰富和复杂。因此,抗战的云南,是文学赖以生长的沃土,它为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他从题材和主题的多样性来立论,认为作者应该深入云南的实际,把认识云南、表现云南作为中心课题,而不应舍近求远,空想地去写“八千里外的云和月”。  其次,他特别重视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他强调:“地方文化工作,是十字街头的工作,是下乡入伍的工作,而不是书斋的工作,研究室的工作。”他从文艺能动地反映现实这一命题出发,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艺术至上主义、唯美主义(写《旅心》诗集时...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9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