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第六节 周辂、李寒谷的小说

日期: 2019-05-16
浏览次数: 11

周辂(1914—1995),原名周来庆,号乘之,云南峨山人。笔名有石天青、岑知、静君、通风楼主人等。他从1935年开始写作。1937年末至1939年,曾编辑《文艺季刊》。1939年9月至1940年初,编辑云南《民国日报》副刊《驼铃》。从1940年2月起,他以记者的身份,参加战时工作视导团第二队,前往砚山、丘北、广南、富宁等地。从3月5日至4月28日,在《民国日报》上发表有关视导情况的长篇通讯《滇桂边区行》。抗战胜利后,周辂任《龙门周刊》主编,还编辑了《中兴报》副刊《彩云》《香草》《副刊》。在这个阶段,他写了大量的章回小说并出版了《失去的心》《金顶山》《清代文网史略》上册和《千针万线草》等。

  周辂在抗战以前就写了小说《田野的儿女们》《春风》《生》等。1938年初,他拟把抗战前后所写小说结集出版,但未能如愿。卢沟桥事变后,他写的反映抗日战争或与抗战有明显关系的小说有《铁蹄下》《慧星》(根据他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夜雾》修改而成)、《冬夜》《神女》,均写得流畅可读;但是,更有特色的则是他的乡土小说《耳朵》《贩烟土的一群》《石碑山的火》和《黑山中》《黑山中》,原在1936年10月的《民国日报》上连载;1944年3月,重刊于《建国导报》第6期。

  《耳朵》中的店主无左耳,在询问下,他讲了30年前的故事:那时,他因病住于乌克拉木寨,一时好不了,马帮把他留了下来。他为了拯救受难的夷人而被砍掉一只耳朵。小说揭露土司的为非作歹——他甚至可以把子民抓起来活埋。《贩烟土的一群》是一篇分量较重的作品。它写深入夷人地区的马帮,用布匹、药品、日用百货等去换取鸦片,然后翻山越岭,躲过关卡,漏税走私,谋取暴利。马锅头所率领的队伍,由带武器的要钱不要命的小伙子组成,以强悍著称:“干干干!生要干来死要干,小枪别在腰杆上,有谁敢说二句话,一枪打在脑壳上!”但是,他们除了和路途的凶险、山岚瘴气抗争外,既要提防政府的惩办,又要警惕贫民组成的“劫烟帮”,实在也是干着“血盆里捞饭吃的勾当”。他们与“劫烟帮”发生枪战,结果七死六伤,全部财富被劫,只有五个人冲了出去;而“劫烟帮”则被团总收拾,团总又被县长关押,抄了家: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的局面。《石碑山的火》写的是在土司压迫下的子民的反叛。土司之子强奸妇女,这妇女的哥哥为复仇而行刺,不幸被毒弩射伤,不久死去。其弟愤激,放火烧土司之家而被捉,将其活活烧死。马帮中的人充满同情地说:“现在这火虽然熄灭了,我相信终有一天,火会把整个的石碑山烧了的。”

  这些展现边地情景的小说,都写到马帮,它们和蔡希陶的《爬梯》、施蛰存的《驮马》、马子华的《路神的巨足》等,组成了云南颇有特色的马帮文学。周辂的这些乡土小说,引导我们随着马帮的脚步而进入峰峦深锁、云封雾障的蛮荒之地;展现了马帮生活的艰辛及其传奇色彩;表现了边民的粗犷、强悍和善良;揭露了土司对奴隶的欺压、凌辱;也反映出边民对土司的反叛心理和行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自然情景和使用的语言都颇具特色。

  《黑山中》描写以人头祭青苗神的陋习:“几个人打着鼓,吹着牛角,向前走着四个壮汉抬了一座野花及松枝扎的宝塔”,“大家走出了寨门,向着东方跑着,用火焚化了宝塔……由一只木箱内抬出一个大铜盘子来,里面盛了一颗鲜血淋漓的人头”,把盘子放在地上,众人便大声唱起祈神歌来。写马帮初进入苗寨时,“狗听见马蹄声,窜跳着向我们狂吠”;寨中人“知道生人来了,跑过来七八个人,手中提了大砍刀,把我们围困起来”。这些,都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迫人的气氛,连神经也紧张起来。描写自然景观,是作者着力之点。在小说中,有数十只猴子连成一串吊下悬崖饮水的奇观;有野猪伤人和猩猩抓去脑袋上套头的惊险。其中,写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峰岗重叠,怪石嵯峨,粗大扭结的树巍巍的耸立着,巨大的树叶遮断了天空的阳光”;写了毒蛇鸷禽,“粗大的树干上秋千似的挂着赤色斑斓的毒蛇,草丛中逡巡着金黄的巨蟒,苍色鸷鹰沉沉静静的在明蓝天空中盘旋着……猛地将翅膀一敛,标枪般向地下投来,用那锐利的喙爪,掠了一只兔子改向高空飞去……”这些描写,把蛮荒之地的一幅莽莽苍苍的自然风光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颇具魅力。其缺点是没有在描写自然景色时渗入更多的社会属性。

  周辂的语言在写人状物上颇见功夫,如在《耳朵》里,鲁地邦之父说:“咳!娃娃大啦,真是费神:我早就打算替他娶个媳妇,总没几文闲钱……这几个月,不晓得杂个会爱上啦土司老爹的弟媳妇,两个打逗得热烘烘的。”这颇能写出人物的神态。此外,作者善于在对话中使用方言土语,如“不吹两口洋烟那行?”“你硬是渣筋”“杂个灯油都要煞猫虎?”“莫鬼扯羊肠啦!”这就显得滇味十足,为本地读者所喜闻乐见。周辂在《我们的剖白》中,主张在街头、农村演话剧时使用方言。他写小说也是本着这种主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周辂一向比较重视通俗文学和乡土文学的写作。他编《文艺季刊》时,就拟出“墙头小说特辑”。虽未如愿,但他确乎写了墙头小说《冬夜》和《沦陷》。他还在《龙门周刊》上发表了章回小说《齐天大圣》等,因适合读者的欣赏习惯,并尖锐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被人们称之为《新西游记》,很具吸引力。同时,他在抗战以前,即受艾芜具有乡土特色的《南行记》的影响,撰写了小说《古寺之夜》,表现了漂泊者在古庙中的情景。抗战以后,他写乡土小说就比较自觉而且也有分量。评论者认为,周辂的这些小说所写人物有云南本色,用的是云南大众语,表现出“优美的地方色彩”(见1939年9月l 1日《云南日报》)。在《建国导报》所召开的一次茶话会上,周辂还提出书面意见,建议刊物“多注重边疆开发与建设之讨论,对本省边地生活,特殊风俗之报道,作深入的研究”。抗战以后,他的小说《金顶山》《狮子岩》《万石屏》结集为《金顶山》出版,也因其“以本省边地生活为主题,充满幽美的地方色彩,蛮荒情调,边地风光”(见1948年8月2日《平民日报》)而受到欢迎。可见,周辂对乡土文学的重视是一贯的。

  李寒谷(1914—1951),云南丽江人,纳西族。抗战爆发后,他从北平回到昆明,在昆华中学任教,并筹办和主编《文艺季刊》。1938年因病回丽江疗养,筹办“三仙姑小学”并任校长。1944年瘫痪。

  抗战时期,李寒谷的创作,有诗歌《献诗》《古城》《水灾》《丽江吟》,散文《撕包谷》《倮火山》和小说《劫》《变》《老乞丐》。

  《变》和《劫》的故事均发生在四喜村。前者描写红军过云南时,穷人和富人的不同反应。作品没有正面写红军,但红军将至时,“天上,轰隆!轰隆!的雷声,在云背后响着,像哪家在敲着洋铁桶子。风扫过平原,掠过四喜村的屋梢,呼呀呼的,落在几百丈的山箐里”。作者善于把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渲染结合起来,艺术效果比较明显。《劫》虽然标明为“满清最末年的一段故事”,实则为一般的在兵匪交煎下动乱社会的写照,时代背景也可以看作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的开头写道:

四喜村像个病后瘫痪的老人,又像中了枪弹的野兽。

   虎跳岩的江水,呜咽着悲鸣着,伤心得像寡妇在哭她刚死去的丈夫,母亲在哭她好容易养大了的独儿子。

  做了四喜村屏障的高山,摇着一山红(疑漏了一“叶”字——引者注),像在斜阳里舞着剑光,一款摆,发亮的树叶,就流下眼泪,在哀悼这刚遭了大劫的村庄。

  大股匪独眼龙溜远了。

       但是,匪以后继之以兵。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人民被搜刮得苦不堪言:吉兴妈和女儿莲贞被奸污,吉兴爹疯了;伍元爸也疯了。另一方面,小说描写官绅兵匪的相互勾结和尔虞我诈。因此,它的一半是悲剧,一半为喜剧。从《变》和《劫》来看,李寒谷是有创作潜力的,只是由于生病,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使人感到惋惜。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