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第五节 张子斋和他的杂文

日期: 2019-05-16
浏览次数: 10

张子斋(1913—1989),白族,云南剑川人。原名张应蛟,笔名有马荫才、大楞、尸雕、白文、史明、归厚、张轩、金华、胡行之、怒江、秦越、高黎、尉迟不恭等68个。1932年从家乡到达昆明,1935年加入救国会;1938年3月离昆,经汉口至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曾短期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约于同年10月,到滇军新三军一八四师政训处工作。1939年,随部队至湖南浏阳,江西修水、宜丰、万载、上高一带。1940年3—4月间,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到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皖南事变以后,他奉命回云南,在驻建水的滇军第二路军指挥部任秘书主任。约于1944年初,调昆明工作,投身民主运动。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后,他在昆明难于立足,乃潜行出境,至缅甸仰光筹办华文版《人民报》并任总编辑。逝世前,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云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抗战期间,张子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8年3月去延安之前;二是在《新华日报》任职期间;三是1944年到昆明以后。在第一阶段,他主要是写简论和通俗文学。简论的主要任务是剖析形势和鼓动群众的抗战热情;通俗文学则是利用民间的旧文艺形式来宣传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道理。作品有救国弹词《大家听》《世代仇》《十二月救亡花灯》和街头剧《我们的责任》,歌词《云南同胞快起来》。他还写了《把话剧搬到街头去》一文,提倡话剧要从过去只供少数人欣赏的舞台走上街头,和广大的群众见面。

  抗战的中后期,张子斋写了一些颇有分量的论文。如《“女人的真正位置是在家里”吗?》《从尼采主义谈到英雄崇拜与优生学》和《论文以载道》等。前两篇是批判“战国策派”的妇女观和法西斯的超人哲学,斥责他们的妇女观是“希特勒主义与中国‘国粹’的混血儿”;指出超人哲学以及由此滋生的英雄崇拜、优生学(即陶云逵所鼓吹的“力人”)“在目前的中国……包藏了可怕的毒素,使我们这些‘奴隶’觉得可怕”。《从尼采主义谈到英雄崇拜与优生学》一文,是思想理论战线的一篇力作,被选入“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文学书系”中。《论文以载道》全面地论述了文化、文学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有具体的针对性,即批判中间派在政治上的改良主义主张等。张子斋的这些论文,从宏观着眼,气势恢宏,论证严密。它所达到的高度及其基本特点和楚图南的论文相近或相似。

  抗战后期,张子斋主要是写杂文。1944年,《云南晚报》为其开辟“野草闲花馆漫谈”专栏。这些“漫谈”,继续发扬他在1935—1937年间所写杂文的战斗风格,但具有更强烈的政论色彩,笔锋尖锐而泼辣。如《闲话诸葛亮》从街亭失陷说到他毅然杀爱将马谡,对贻误战机者的处置绝不手软。可是,如今,失陷郑州、洛阳、长沙、衡阳者又如何呢?文章很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又如《漫谈“摇笔杆”之类》,痛斥书报杂志审查机构“在黑暗中挥舞‘刀笔’,乱砍乱杀”,而吹鼓手对“遍体毒疮”“流氓相十足”的极权人物却“高呼万岁”,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都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国民党最高统治者。

  总观抗战时期的张子斋,他给人以下列鲜明的印象。

  首先,他是文化、思想界的自觉战士。他执笔为文,从来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把创作、著述作为服务于文化、思想革命的一种手段,一种武器。在1944年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战士》中,着力论述的是屈原身上所体现出的文艺与政治、与现实、与战斗的紧密关系。《离骚》等虽然充满了海阔天空、虚无缥缈的幻想,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表现出屈原“并不企图从政治的漩涡里和现实的纠缠里逃避出来。相反地,他热烈地投入政治的漩涡和现实的纠缠里,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斥责当权者的昏庸和宵小的阴谋”。文章说,屈原“善于把作为一个作家的才能和作为一个战士的精神联系起来”。这固然是对屈原的颂扬,但更重要的是对当时作家所提出的热切希望。他的《悼闻一多》(七绝)写道:“敢抗横流不惜身,千秋不朽是精神。文章金石皆余事,肝胆鲜红照后人。”这是在悼念闻一多时为自己所树立的人生目标。

  其次,张子斋是一位以杂文为主要武器的作家,对这种类似匕首和投枪文体十分喜爱,所撰杂文在200篇以上(评论文集中的《枯鱼》《李鬼》等篇,其实也是杂文)。据说许寿裳“生前对张子斋的杂文极为称道”,也“受到当时工作上经常联系和过从的闻一多、吴晗等人的击节赞赏”(《张子斋文集•总序》)。如他的《从贾母到王熙凤》《老旦》《汉高祖新论》《无花的刺》等都是力作。又如《聪明人和傻子》,写聪明人的种种乖巧,而以重沓的笔法赞美傻子沉默地工作和战斗,这类乎以散文诗的形式来写傻子礼赞。此外,如《镇静和麻木》《枯鱼》等文字之精练,也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当然,他在抗战时期所写的杂文,从其艺术表现上的层次感、丰满性等来看,似还没有超越1935年的《生死杂谈》和1936年的《妄谈××》的高度。其主要原因,一是他的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反复酝酿、细致琢磨;二是检查制度也多有干预、扼杀,很难做到畅所欲言。他在《致云南日报副刊编辑》里就说过:“一月以来,生活很忙,简直不能动笔,倘时间许可,决定继续写一点‘野草闲花’,在现在,写点文章真不容易……‘相嘘以气,相濡以沫’(也做不到,因为)‘嘘’一下或‘濡’一下,都要受到种种阻挠的呢。”例如他的《闲话诸葛亮》《漫谈“摇笔杆”之类》《对照》等,或遭扣发而难见天日,或被删削而伤筋动骨。

  此外,张子斋在云南文学界是研究鲁迅的通人,他始终努力宣传鲁迅精神并加以发扬光大。在抗战时期,他撰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就有《鲁迅先生永远和我们活在一起》《在铁屋子里》《先驱者鲁迅》。在《关于郭沫若先生》一文中,则将郭沫若和鲁迅作对比,考察他们的同异。当谈及文风时,张子斋说鲁迅的文章“像一个转折而有力的急湍,一遇阻力,就往往出人不意地溅起浪花,在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中枢,给我们感到一种潜在的迫力,和高度的振奋”。这种议论,确实是自己的感受。另外一些文章,仅从题目上,就看得出鲁迅对他的影响。如《无花的刺》《聪明人和傻子》《知识即是罪恶》。它们从形式到内容,都和鲁迅的《无花的蔷薇之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智识即罪恶》有密切的关系。他在《后盾和先锋》里,以鲁迅《斯巴达之魂》的爱国尚武精神来激励国人。鲁迅善于游击战,如战士伏在青纱帐里,出其不意地给敌人以杀伤。张子斋对此颇有体会,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在谈《红楼梦》的人物时,说王熙凤“泼辣,机警,果断,敢说敢做”而又“阴险,刻毒”,颇有“战国策派”的“力人”的气概,有“法西斯化”的特征。说林黛玉“不懂政治”,“丝毫不想到反抗,只能吞声饮泣”,因此可以“作为现代中国女子的标本”。如果女人都像林黛玉,那么,大人先生们的世界中,起码有一半就平安无事了。这对反动统治者的狙击中肯而有力。张子斋的《谈讽刺》一文,论讽刺性和暴露性作品的区别,谈讽刺和趣味的关系。说讽刺要有深度和广度,但要避免“血肉狼藉”的惨不忍睹等。这似乎是在论述鲁迅杂文的特征,但作者又不是正面论述,而是侃侃而谈,显示其随意性。这种随意而谈,正说明张子斋对鲁迅杂文非常熟稔,得其神髓,因而其基本精神很自然地融化在自己的文章里。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