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第七节 费孝通及其《鸡足朝山记》

日期: 2019-05-16
浏览次数: 32

费孝通(1910—2005),江苏人。少年时曾从事文艺写作,但他“没有走上文艺这条路”,只是“早年的写作却养成了我爱写杂文的爱好”(《费孝通学术精华录•自序》)。1938年末,他到云南大学任文法学院副教授。抗战时期,他所写的散文有《鸡足朝山记》《人情与邦交》和《初访美国》三书。不过,后两本书,着眼点在文化,“既不是游记,又不是论文”(《初访美国•余笔》),就文学味来看,和《鸡足朝山记》有明显距离。

  费孝通于1943年2月,和另外九人应邀往大理讲学,其中五人曾往宾川鸡足山旅游。这次鸡足之行,险象环生。费孝通等几经波折到达山顶时,同伴中有一人下落不明,行李也只到了一部分。人们提心吊胆地困守在火塘边:

风好像发了狂,薄薄的纸窗挡不住雪线上彻骨的夜寒……

  我们用草席裹着身,不住的看着表,面面相觑,说不出什么话。

  远地从怒风中传来一阵阵狼嚎,连香烟都生了苦味。静默压人压得慌,但又无人能打破这逼人的静默……

  为了记述这次惊险而又兴趣盎然的旅行,费孝通写了《鸡足朝山记》一书,作为“生活导报文丛”之一,于1943年5月由生活导报社出版,9月即再版。全书除潘光旦所作的《序》外,正文含《洱海船底的黄昏》《“入山迷路”》《金顶香火》《灵鹫花底》《舍身前的一餐》《长命鸡》《桃源小劫》和《后记》。《后记》中说:

……在这白雪没蹄,寒风入骨的高山顶上,瞩目人间,世界原是广阔的!我瞻仰名寺,深沉自察,这五年生活的表层下展出了它的温存和春气,我见到了孩子的微笑。十丈金身的座前,回味着为孩子而甘心流汗,甘心遭人冷眼时的真挚,我感激上帝的仁慈,他私自留下了最美的人情,专门报酬人间的穷困……

  作者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他并不留恋那虚无的天地:用调侃的笔触,写金顶的老和尚,“真是个可怜老菩萨,愁眉苦脸,(在坐收香火捐的县政府委员的威迫下)既怕打又怕吊,见了我们恨不得跪下来。他还得要我们援救,怎能望他超度我们?”对善男信女放生的长命鸡,作者在狼嚎声中感叹:“在这自然秩序里似乎很难为那既不能高飞,又不能远走的家鸡找个生存的机会……注定了不喂人即喂狼的运命。”

  《舍身前的一餐》,记下了发人深省的神话传说,但态度也不虔敬。他说:“爱好神话也许是出于我本性的懒散。因为转述神话时,可以不必过分认真,正不妨顺着自己的好恶,加以填补和剪裁。”正因此,有关两个和尚找伽叶的神话,可能比旧书所记载和在传说中的更完整和合情理。总之,作者处处在联系实际,“借题发挥……游览山水是名,而抒展性灵是实”(潘光旦《序》);他写山水,目的在抒发自己的情怀,认为“爱不能离开人间……我得回去,回到家乡,回到人间”。

  1943年6月5日,费孝通以云南大学派出的应邀教授的身份“去美沟通文化”,1944年8月25日回到昆明。“所谓沟通文化者,就是向美国人民解释中国人民的生活,又回来向中国人民解释美国人民的生活,目的在使大家能明瞭对方的情形。”因此,写通讯,是他所承担的任务之一。这方面的通讯,曾结集为《人情与邦交》和《初访美国》两书。前者为“自由丛书”之一,于1945年1月由自由论坛社发行。后者是根据前者而加以整理、补充,也有增写的内容,“由美国新闻处出版,后来才给生活书店重版”(《〈美国和美国人〉旧著重刊前言》)。

  《人情与邦交》报道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如在冷饮店里,两个美国水手对掌柜说:“中国人辛苦了,干得好,得请请他们。”于是一声不响地为中国学者结了账。《年老的人们》一文说,中国的老人在家庭中,比美国的老人享受到更多的人情温暖。但是,它和《初访美国》的重点,均是以美国为镜子,来照一照我们和别人的差距,从而激励自己。例如,蒋介石政府把“力量集中,军事第一”叫得震天价响。可是,“军事第一必须从士兵的待遇做起”,而我们士兵的处境是极坏极坏的。与此相反,在美国,“以吃的东西来说,普通人有钱不准买或不准多买的东西,在军营里有的是”;在军营里,士兵们两三人一个房间,住处“和清华园学生宿舍布置差不多”。这里说的是事实,但作者毫无气馁之感。他立足于中国,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强调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告诉读者,美国的富裕,“是从贫穷中自己打出来的天下”“值得我们羡慕的,决不是他们已有的一切,而是他们创造的过程,和推动他们去创造的劲”(《初访美国》)。他还对准备去美国留学的朋友说:当进入美国这陌生的社会时,“你就会像缺乏了养(氧)气一般感觉到窒息和不安”。他说,工业虽然消灭了饥饿,但“人在机器的威力下被磨难,被奴役”,“上纽约工厂做工,还是在昆明教书,即使前者报酬大……我还是不干的”。他是“身虽在外心却没有一天离开过国门”。如果离开了这立足点,美国的物质丰富也救不了自己,因为“冰结林解不了心里的彷徨,奶油面包也填不满内心的空虚”。

  费孝通这三本书,对事物的分析都比较深刻。尤其后两本,所选例子较典型,对比强烈,发人深省。这些作品的文字也是上乘的,《人情与邦交》写得干净利落,《题记》中说,“夜深了,盟国的飞机在(呈贡县城)邻近的机场上又出动了。声音这样响,可是它震醒了谁?”话虽含而不露,但其中有作者出于爱国热情的深深愤懑。《鸡足朝山记》则不乏优美的描写,例如:“夕阳西下,苍山的白雪衬着五色的彩霞,芳草满堤,蹄声得得;沙鸥傍飞,悠然人胜。——我已经做了好几回这样的美梦。”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