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第八节 缪崇群及其《石屏随笔》

日期: 2019-05-16
浏览次数: 21

缪崇群(1907—1945),江苏人,笔名终一。1939年9月,他到石屏县任教,在那里写了不少散文,后收集为《石屏随笔》,于1942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为“文学丛刊”之第七集,1943年在重庆重排再印。

  《石屏随笔》是作者继《唏露集》《寄健康人》《归客与鸟》《废墟集》和《夏虫集》之后的第六本散文集。它收散文25篇,记述石屏县的风光、民俗、人情以及作者的交往、生活感受等。文章约可分为三类。

  (一)《归牧》《花轿》《红树》《倮》《街子》《出世》等,记述云南边远县份的风土人情。在《红树》中,农家女对口渴想买萝卜的人说:“不卖,送倒可以。”《花轿》记娶亲时的“轿妇”,抬轿时还背着自己的小孩。《出世》写一个少数民族的妇女艰难的生育,因为不是正房,主人把产妇“送到一个荒庙里不管了”。作者在记述这件事之后,引了人们的话:“女人是伟大的,女人的伟大在于她们能生养孩子。”然后深为感慨地说:“谁会把它当作真是血洗过的句子呢!”在上述篇章中,他录下了石屏县质朴的民风和特殊的生活习俗,也表现了劳动者民智未开和所受的苦难。像《做客》等都有较强的揭露和批判作用。

  (二)《雨中》《叶笛》《鹦鹉》和《风物》中的《石匠》《筏烛》等,着重抒发作者的思绪和人生体会。《鹦鹉》从假期中学校不开膳,往外找搭伙处说起,写到学生家里所养的鹦鹉:

……不在睡眠的时候,多半的时间它是啄咬着那条锁绊住它的铁链。靠近足踝的一段链圈,已经被他啄咬得发着光亮了,爪上也露出一些血痕。但在习惯(?)上它仍然继续去啄咬不止。

  鸟在架上的这种习性我们看得很多,但往往习以为常。作者则超越一般人的认识,指出:人们说“鹦鹉在架上翻腾着那是他喜悦时打秋千,我看起来未必不是它的苦痛和挣扎”。这就启示我们:“它不忘记自己要解放自己”“据说,鹦鹉是养不熟的,飞脱便不再回来”。作者把自己摆了进去,说:“对于被豢养的而不忘掉自己的鹦鹉,我却惭愧着我曾否也随时咬嚼着生活所加给我的铁链了!”这些叙述,就可能触动读者的神经,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如果说《鹦鹉》偏重于记事,从记事中引发思索,那么,《叶笛》就偏重于抒情。在云南的一些乡村,“吹叶子”是很普遍的,因为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的信息。作者写道:叶笛的乐音“不像吹,不像唱,也不像歌和诉……那颤颤的音调,正好像微波轻轻击着寂寂无人迹的花香草长的岸缘似的。也好像可以为我打开了一重门,我又望见了门外的青春了”。“那声音给我带来了松闲和愉快……我好像已经把心身整个安顿在一个歌谣的世界里。原始的呼号,在招徕原始的爱抚”。《叶笛》的构思成熟、结构紧凑、艺术气氛浓郁,从文中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作者由过去经历而产生的伤感和在新环境下心情的躁动。

  (三)《石屏随笔》中虽有触及时代风云之作,如《国旗》牵涉抗日战争,《瘴疫》反映“夷人”的悲惨死亡;但大量的篇什,所记多半为平凡的人生,显得比较零碎,作家的视野不够宽广,如《沙河》等。在《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第3期上,张伟指出,《石屏随笔》等“缺乏那个时代特有的如火如荼的血与火生死搏斗的气氛和内容。……但是,这并非完全是一种过错,在三四十年代的当时,无论是主客观,缪崇群都不具备写出这种文章的条件。历史的局限,很难逾越”。这种论述是中肯的。不过,作者在该书的《渝版题记》中说,在自己所写的五六个册子中,“这本小书都(却)有若我的一位嫡子”。这样说,可能是因为该书的内容和作家的际遇、感情有密切的牵连。如《珍泉》写檐头的铁马儿“惊醒了我十年前的旧梦:……幸福像一股泉水,谁也没有想到她的源流是会枯竭的!”《花轿》悼念“埋宿在坟冢里的妻子”,这都表现出作者对逝去者的真诚怀念。另一方面,他对当前的际遇也投入深深的感情。如《太阳》在刊物上发表时注明“为答赠S送枕衣作”,文中反复使用重沓的笔法,颇类似散文诗。《风物》中的《塔下》《湖上》和《潭边》,记下了流连的足印和感情的欢悦。《鹧鸪》则似乎是这段令作者深深怀念的生活的终结,文中写道:“无论是怎样爱护,珍怜,惋惜,或不闻不问,花总是要谢落的。”“你的唇边吐出续断的语句:那是轻轻的雷。蛰伏在宿草下的小虫,微颤地从冬之梦里醒来了,他还没有认识春,春天已经去了。”这种抒情的笔调,弹响心灵深处的琴弦,感人至深。这可能就是读者乐于阅读这些篇章,作者对这本书也有所偏爱的原因吧。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