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涉足云南抗战时期文学的研究,始于1987年。那年的10月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抗战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我为会议撰写的论文是《“战国派”及其和尼采思想的关系》。当时选这题目,就有意地和云南抗战时期文学挂起钩来。
研究云南抗战时期的文学情况,有必要从查阅资料入手。在省、校图书馆和省档案馆,我翻阅了大量的旧报、旧刊、旧书和历史资料;还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阳以及石屏、大理、腾冲等地去参阅旧藏。抗战时期离现在虽然不很遥远,但因为当时的出版物多为土纸本,保存不易;而且历年来人为的散失也很严重,不少出版物,查找起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进入《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这一专题之初,在1994年的上半年,我的工作以收集和分析资料为主。因为这一工作,过去没有人系统地做过,在资料上并没有太多的依傍。我抄录了大量笔记,并且做了不少卡片。我把人们对云南抗战时期文学的回忆,作为深入查找的线索,尽可能地予以核实。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了全书的章节目录和进行写作构思。1994年6月至1995年7月,写出了全部初稿。1995年7月至10月,修改并定稿。1996年3月和9月,又先后复阅了两次。这个时间表自然是大体情况,因为有些工作是交叉进行的。
本书以文学体裁为纲来分章。作家在哪一章立节,主要是看他哪种文体的作品成就最高。(也有例外情况。如徐嘉瑞,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因为书中没有学术论著专章,就把他放在“话剧及其他”这一章里面。一方面,因为这一章内容比较少;同时,也因为他的《台湾》,乃是抗战期云南籍作家所出版的惟一的话剧创作的缘故。)第二至第五这四章的“概况”,是对不列入该章专节的作家、作品进行综合介绍,谈的是面上的情况。如果某一作家已列了专节,而他的其他文体的创作成就也较高的话,在该专节中也可能论及(如李广田等),但一般则放在其他文体的“概况”中予以介绍。
如今,书稿已经完成。回想近年来在研究上的颠连步伐,颇以为苦,但终于也蹒跚地走了过来,自然也就颇以为慰了。
本书在选题时,云南省教委同意立项并给予研究资助;在写作过程中,承张文勋同志审阅写作大纲,以后又审阅书稿,承严家炎等同志提供意见;书稿的部分章节,蒙《楚雄师专学报》《昭通师专学报》《思茅师专学报》《云南文史丛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教育学院学报》予以刊载。
1996年12月19日
于云南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