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鲁迅和秋瑾

日期: 2019-05-15
浏览次数: 90

鲁迅于1902年4月间到日本留学。他说自己是“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来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和其他进步留学生一样,鲁迅除学习日文以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并许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秋瑾则于1904年去日本,但有说是在旧历三月或四月,有说是在夏天或夏秋间的。最近,看到甲辰年三月二十五日(1904年5月10日)的天津《大公报》,上面说:“秋女士濬卿(秋瑾字濬卿——引用者)邀合同志妇女十余人赴日本留学,闻定于本月杪由京起程。”据此,她到日本的时间,似为阳历五月末。泛海东渡时,她一面感到祖国“日月无光”和家庭“骨肉分离”的悲痛,一面又豪情满怀,投向风起云涌的政治沙场。她一到日本以后,每逢集会,“则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词悲感激切,荡人心魂”(《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秋瑾和鲁迅一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

鲁迅和秋瑾可能在1904年6月至8月间就见过面,即在鲁迅往仙台以前就相识了。这因为秋瑾在留学时,“慷慨潇洒,绝无脂粉习气。日惟与留东之革命党员相往还……”(《鉴湖女侠秋瑾》)鲁迅呢,据周作人回忆,他们住在中越馆时(1907年、1908年),来客“主要的是陶焕卿、龚未生、陈子英、陶望潮这些人,差不多隔两天总有一个跑来,上天下地的谈上半天……”(《鲁迅的故家》,第334页),而这些来客就正是秋瑾时相往还的“留东之革命党员”(更何况鲁迅本人在1904年时“已是有着强烈的革命热情的青年”,和秋瑾又有同乡之谊)。周作人回忆的虽是1907年以后的事,但以此为根据推断鲁迅和秋瑾于1904年可能有往来,大概不会十分远离事实。

1903年3月,鲁迅在东京讲道馆柔道入门誓文的签名上方,清楚地冠以“清国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城内都昌坊口户主”字样,他对“户主”的身份认同相当自觉。早在1896年,鲁迅的父亲就去世,祖父又在狱中。这时,他在家里就负起长孙、长子、长兄的重任,承担典当财物的苦差事——虽然受人白眼却默默忍受,毫无怨言。在南京读书时,他穷得冬天没有棉裤穿,却把自己节余的4元大洋托人带给家里。1901年,鲁迅在《别诸弟三首》的跋语中写道:“嗟乎!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消魂,兄弟竟居异地!”身为户主就要把家挂在心上,肩头有担子,对有些问题就不得不有所考虑。例如革命党人命令他去暗杀,他就问:“万一死掉,我母亲怎么办?”鲁迅曾对许广平说:“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许问的。我却要问,要估量这事的价值,所以我不能够做革命者。”(《民元前的鲁迅先生》)他之所以没有参加“拒俄义勇队”,怕和这一顾虑有关吧。因此,鲁迅的这种强烈的爱国心,起码在1904年以后,表现方式是比较内向的。

首先,秋瑾和鲁迅同样郁积着强烈的国家仇、民族恨。但是,她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方式和鲁迅有所不同,是比较外露的。

秋瑾的思想,在1900年前后发生重大的变化。当时,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室仓皇出走并被迫和侵略者订立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朝野震动。秋瑾产生了“如许伤心家国恨”的认识,立下了“祖国陆沉人有责”的决心。她在《致王时泽书》中说:“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

其次,她到北京后认识吴芝瑛并在吴家和陶大钧家暂住,这使她有可能更多地接触《新民丛报》《苏报》等进步刊物,开阔了眼界。为了寻求民族的出路,她东渡日本,一面谋生活的自立,一面决心以身许国。但是,作为人之女、人之妻、人之母,秋瑾漂洋过海,一要与周身“铜臭纨绔”气的“俗子”斗,一要与社会上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斗。另外,“高堂有母发垂白”“天涯飘泊我无家”,还必须忍受骨肉分离的巨大悲痛。去国时,真是“可怜一幅鲛绡帕,半是血痕半泪痕!”但是,她决心“万里乘风独向东”,义无反顾了。这是背水一战。秋瑾所面对的阻力,所遇到的困难,所受的思想感情的煎熬,远比鲁迅大。

秋瑾到日本后,几乎是参加所有的集会并演讲,态度相当激进。例如在共爱会的成立大会上,她提议该会每月召集一次,无故不到会者“罚洋四角”。虽然众人反对,但她“坚欲将罚款一条,载入会章”(后因“寡不敌众”,只好妥协)。又如在1904年10月20日,即那拉氏70岁生日的前夕,在留学生会馆日语讲习会上,留日学生谢健和孙润家因为对清朝的态度不同而发生顶撞。秋瑾说孙某像诸葛亮忠于刘备一样的忠于清,因此称孙润家为“清国忠臣”,讽之以“诸葛大名垂宇宙”,在态度上一点也不客气。

第三,鲁迅对人注意“略小节而取其大”,秋瑾则“语言无简择”(章太炎:《〈秋瑾集〉序》),“会当面给人过不去”(《民元前的鲁迅先生》)。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秋瑾在态度上的积极和刚强,以及她与鲁迅之间在个性上是同中有异。

在“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风潮中,鲁迅和秋瑾的看法也是同中有异的。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公布“关于许清国留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规程”凡15条,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这“规则”的发布有令人生疑之处,因为早在两年前,张之洞曾和日使商量对中国留日学生加以约束,提出“凡现在已留学堂学生无论官费生私费生有过犯及品行不端者(清政府可以随便说革命者是什么‘品行不端者’——引用者),经中国出使大臣总监督知会该学堂请为斥退者日本学堂应即照办”(1903年10月26日天津《大公报》)。同时,在1905年中,又传出要发布清、韩留学生取缔规则的消息,把中国和当时日本保护国韩国相提并论,这包含着蔑视我国之意。因此,我国留日学生要求修改、取消“规则”。由于日方开头不肯修改,形成了风潮。12月5日,留日学生开会商议对付风潮办法,“秋瑾演说,发挥女子爱国心,至痛哭,哭已复演说”(《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389页)。这时,留日学生形成两派,一派以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组成“各校联合会”;另一派组成“维持留学界同志会”,“以维持学界秩序为宗旨”,其领导成员计代表4人,庶务12人,书记8人。许寿裳在书记中名列第六。“鲁迅捐给主张继续留日的留学界维持会1元钱。对担任留学界维持会书记的许寿裳的活动表示支持。”(《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1期,第74页)从这可以看出,鲁迅在这个问题上和秋瑾的看法有分歧。鲁迅这一派不完全赞同秋瑾那一派的意见,不能说是错误的。在过去,有些论述秋瑾或论述这段历史的文章,只肯定集体回国的行动,称之为归国革命派,而对维持留学界同志会这一边,则采用带有贬义的称呼,叫作忍辱求学派,这是不够全面、不够公允的。其实,这两派都各有其优缺点,是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的。

从各校联合会这一方来看,革命义愤十分突出。他们“宁牺牲其所爱慕之学业而不忍国家蒙毫发之辱”(《记东京学界公愤事并述余之意见》),同时,告诫我国留日学生不要因罢课而“放荡游逸令日本政府有所借口……对日本个人不得生恶感情”(1905年12月27日天津《大公报》)。这些,都是对的,使人深受感动。但是,秋瑾等有感情过于冲动的弊病。试想,“这么多的人,都要回国,船只怎么办?路费怎么办?这一切都是问题”(吴玉章:《辛亥革命》,第79页)。有些极力主张全体启程回国的人,后来也说:现在“要问我取缔规则对于中国学生有多大害处,我实在答应不出来。……我想青年人并不是没有理智,然往往因感情的冲动,理智便被压抑了”(《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153页)。连秋瑾本人后来在《致王时泽书》中也说自己“素负气”,但只要“无忘国耻”,则“忍辱以成其学者,则辱也甚暂,而不辱其常矣”。

从维持留学界同志会这方面来看,他们看问题比较全面。当时,清政府对愤然回国者,采取镇压和利诱两种手段,“一面到处缉拿革命分子,一面却专为归国的留日学生开特科考试,企图用爵禄来引诱他们”。正因为有见于此,“孙中山先生打来了一个电报,不赞成留日学生全体回国,怕同盟会员大批回国后,有被清朝政府一网打尽的危险”(吴玉章:《辛亥革命》,第80页)。也许正是根据孙中山这一电报的精神,《维持留学界同志会第六次意见书》指出:“主张革命则必须立革命之机关,归国后机关散漫,甚或无设立机关之地,一有举动,即被破坏,而革命之目的又不能达也。”当然,赞同这一派观点的人中,确乎也有些没有民族气节的人,这也是不应忽视的。

鲁迅为什么会支持维持留学界同志会并捐款呢?他没有直接谈过这个问题。但是,早在1903年,他就反对贸然退学的做法。在弘文学院发生学潮期间,南京水师学堂、浙江大学堂都发生风潮甚至散学,周作人准备离开南京水师学堂。鲁迅不同意这种做法,曾阻止周作人退学。鲁迅这样处理问题,其指导思想似乎和他后来的《致宋崇义》和《致李秉中》所谈的相一致。1920年,他在致宋的信中说:“仆以为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惜此又非今之学者所乐闻也。”他在1932年3月致李的信中也说:“兄当冷静,将所学者学毕,然后再思其他,学固无止境,但亦有段落,因一时之刺激,释武器而奋空拳,于人于己,两无益也。”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在1906年以前,主张科学救国。他当时认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如果不掌握科学知识,救国云云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而秋瑾呢,她学沈荩、史坚如、吴樾诸人,誓死以谋光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因此,她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和鲁迅不同。但是,两人都一致反对日本歧视中国留日学生,共同反对日、清勾结起来迫害、镇压进步的革命的留学生,共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奋斗。在这些问题上,两人的基本态度相一致。由于牵涉进这一风潮的有几千名留学生,情况相当复杂,这两派中的某些人的过激行动或不妥当之处,自然是不能算到秋瑾或鲁迅的头上去的。

秋瑾没有谈到鲁迅,但鲁迅多次谈到秋瑾。在1906年回家时,他曾对周作人说及“取缔规则风潮的始末,和那一班留学生们对于‘鉴湖女侠’的恭顺的情形”(《知堂回想录》,第145页)。他还对许广平说过:“秋瑾……时常来访。她的脾气是豪直的,来到也许会当面给人过不去,大家对于她来都有点惴惴欲遁,但是假使赶快款待餐饭,也会风平浪静地化险为夷。那时女留学生实在少,所以每有聚会,一定请她登台说话,一定拼命拍手。不幸遇害了,先生说:‘秋瑾是被人拍手拍死的,其实她并没有做什么。’这情形是可能的。也许先生因为痛惜她的死,因而更容易推论到她死的可惜了。”(《民元前的鲁迅先生》)

上述谈话,透露出鲁迅对秋瑾的一些意见,反映出二人在思想性格上有若干相异之点,但同时,也表现出鲁迅对秋瑾的尊重。在《鲁迅全集》中,《范爱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通信》《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均谈及秋瑾;特别在小说《药》中,主人公夏瑜(短篇小说《轩亭复活记》,无生作,即以夏瑜隐喻秋瑾)乃是秋瑾的化身。从夏瑜的言行之中,表现出鲁迅对秋瑾的溢于言表的敬佩之情。人,总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秋瑾和鲁迅也不会例外。但是,如同鲁迅所说的“历史结帐,不能像数学一般精密,写下许多小数,却只能学粗人算帐的四舍五入法门,记一笔整数”(《“圣武”》)。到1987年,鲁迅离开我们已半世纪多,秋瑾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0年了。但是,他们的光辉形象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先哲的精神”,不愧为“后生的楷范”。

(原载《昆明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