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从乡士爱、民族爱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在批判洋务派、维新派的过程中逐渐系统了的。在前期,它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为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内容。
鲁迅到日本留学以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特别强烈。
首先,鲁迅对清政府采取决裂态度,热情地向往和参加革命运动。他说自己是“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门徒,才到日本来的。可见,他是抱着同旧传统决裂和寻找救国道路而去日本留学的。正因为如此,他一到东京,“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演讲”,表现出巨大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革命感情。在1903年初,他还冒着“会坐牢或杀头的”风险,毅然把辫子剪掉;后来,又参加革命组织“浙学会”和“光复会”。这说明了鲁迅的坚决和勇敢,表现出他和清朝统治者势不两立的态度。
其次,鲁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1904年决定学医,为的是“战争时候去当军医”,同时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6年,他弃医而学文学,是因为当时他认为学医只能医病,而不能改变人们的愚昧精神状态。他强调文学的战斗作用,决心做精神界之战士。可见,他学医或者学文,都是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根据所做出的决定。他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表现出一种勇开新路、勇挑重担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救国道路、办法的辛勤探索。
在辛亥革命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坚决参加革命和在革命失败以后艰苦地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鲁迅在1909年“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回国,他热情期望中国出现革命风暴。革命爆发以后,他心情很兴奋,勇敢地投身到斗争中去,组织和率领武装演讲队,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革命的意义。
鲁迅曾经把自己爱国的满腔热忱,寄托于这次推翻帝制的革命上。但是,辛亥革命很快夭折了。他的情绪由兴奋而消沉、失望和悲愤。当时,有些“革命”新贵满足了,他们也逐渐成了黑暗势力的组成部分。有些人,虽然不满足,但感到无能为力,转为牢骚满腹或玩世不恭。只有真正的革命者还在悲愤中观察、求索,寻找新的道路。鲁迅的失望和悲愤是革命者的失望和悲愤。
列宁说过:“赫尔岑在1848年以后的精神破产,他当时的深沉的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衰亡(在欧洲)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的这样一个对世界历史有重要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虽然鲁迅的思想情况和所处的时代与赫尔岑有所不同,但是,他的失望和悲愤感情的产生却和赫尔岑相似:他们同样是处在新旧革命交替的时候。
鲁迅的可贵在于:他永不向绝望妥协,永不在黑暗现实面前低头。革命失败以后,他一方面回忆过去的历史,发掘那可以作为中国脊梁人物的精神;另一方面,把眼光注视着现实生活,认真总结辛亥革命提供出来的血的教训。他认为,辛亥革命证明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此路不通”,因为革命以后被关被杀的是像阿Q那样的劳动者,而占据高位的则是假洋鬼子这一流的人物;虽然已经挂上了“民国”的招牌,骨子里却仍然是一摊旧货色。鲁迅绝望于旧的革命及其领导者,认为只有新的革命之路和新的领导才能救中国,虽然当时他还不知这新的革命之路是什么和新的领导者是谁。
正当鲁迅深入地思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时候,俄国于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在这影响下,1919年,我国发生了标志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的五四运动。这些巨大的历史事件像冲破厚重云层的闪电,像震撼大地的春雷那样震击着古老的中国。
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召唤着鲁迅。他主要以小说和杂感作为武器,进行彻底的反封建斗争并继续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抨击;他根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和五四运动以后的现实的认识,不妥协地批斗资产阶级右翼的反动思想;他对反动派以腐朽思想毒害人民,对群众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不好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批评。他主要用思想批斗来为革命服务。如果说,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对群众的伟大力量的认识还有些模糊,那么,在五四运动以后,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开始明确起来了。例如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他批判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歌颂那“培养天才的泥土”,说想做泥土,“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他的目光转向群众,越来越注意寻求战友和组织战斗的队伍,说:只要培养出新的战士来,那么,“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把爱国主义的斗争进行到胜利。
鲁迅在五四运动以后,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的斗争,按其实质,乃是在思想意识领域内从事着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恩格斯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这些话对鲁迅完全适用。他的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实践,表现得十分强烈、突出。在当时的我国,资产阶级不可能如此自觉地积极地反帝反封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斗争也不可能像鲁迅这样深沉和坚韧。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乃是受压迫、受奴役的贫苦农民观点的反映。
在前期,鲁迅从爱国主义出发,既批判民族的自大,也批判民族的自卑感。在后期,他在批判帝国主义时,总是把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动派和人民大众做严格的区分。如在1935年,当日本帝国主义者剑拔弩张,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时,他仍然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和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这就可见,鲁迅的爱国主义已经远离了个性解放和进化论的思想而建立在牢固的阶级论的基石之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著名的诗句。“横眉”“俯首”,鲜明地体现了鲁迅思想的两个侧面。在十年动乱时期,“四人帮”把鲁迅说成整天挥舞着大棒去打人,形象很凶狠。这不仅对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做了别有用心的歪曲,而且从根本上抹杀了“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方面。其实,鲁迅对祖国、对人民,在内心深处激荡着强烈的感情。祖国的衰弱、人民的痛苦,使他心情悲愤。例如他在给日本友人说明上述诗句的内容时,边说边流着泪。又据增田涉的《鲁迅印象记》,当鲁迅和日本作家柳原白莲会见时,他“……频频攻击中国的政治。白莲先生就问他:‘那么,你是讨厌生在中国的吗?’他回答说:‘不!我认为生在中国比生在其他任何国家都好。’这时,我看到他的眼睛湿润着泪水。”虽然旧中国黑暗、落后,但是,这到底是自己生于兹、长于兹的大地;就是在被通缉的日子里,鲁迅仍然不愿离国远去,他说自己“眷念旧乡”“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不肯放下战斗的投枪,不肯卸下对祖国的责任。
“横眉”“冷对”,这两个侧面在鲁迅的思想中是统一的。他对人民的爱,爱得深沉;对敌人的恨,恨得彻骨。他说:革命战士应该“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恰如赫尔库来斯的紧抱了巨人安太乌斯一样,因为要折断他的肋骨”。这真实地反映出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宽广和深刻。
总之,鲁迅始终不渝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和祖国,一贯坚定地实践着1903年所发出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誓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乃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集中体现。它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今天,当我们纪念鲁迅先生一百周年诞辰时,让我们认真学习并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
(原载1981年9月22日《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