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简论封建复古派和鲁迅对它们的斗争

日期: 2019-06-15
浏览次数: 79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正因此,以后就出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康有为、陈焕章、林纾等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正是上述封建政治势力的一种表现。由于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就必然引起封建复古派的顽抗。林纾等人和学衡派、甲寅派的种种活动就都是把矛头针对五四文化革命运动的。


  一


  林纾在清朝末年,曾是一个有维新思想的人。首先,他大量译述外国文学,开拓了国人的眼界,有助于改变我国一向轻视小说的状况。其次,他主张“兴女学”,讥讽村塾老学究的愚昧昏庸,认为“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他的译书、他的维新主张,都基于“冀我同胞警醒”这一爱国主义立场。


  当然,林纾的本意是改良,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修修补补。但是,迎面而来的却是革命: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宣告清王朝的最后灭亡。这是林纾无法接受的。他说辛亥以后,“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扪心赖有纲常热,恋主能云犬马痴”。他九次谒陵,表现出对清室的一片愚忠。


  如果说,辛亥革命后的活动使得封建文人感到政治上的覆灭,那么,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文化的五四运动,使他们感到在思想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受到根本的摇撼。严复、刘师培、黄侃、林纾、康有为等人都惶恐不安,拼命挣扎。当中,林纾的表现特别突出。他写信给蔡元培,攻击白话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不能入文;又恶毒地咒骂新文化提倡者,说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批判是什么“禽兽行”“人头畜鸣”等等。他在被批驳得理屈词穷之后,怀着一种阴暗心理写了《荆生》等小说,幻想有一个名叫荆生的人把提倡新文化运动者斩尽杀绝。鲁迅曾说,林纾“因为反对白话,不能论战,便从横道儿来做一篇影射小说,使一个武人痛打改革者”。这个荆生,据说实有所指,即军阀徐树铮。但是,慑于革命形势,徐等并不敢轻举妄动。林纾只能算是过屠门而大嚼,得到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罢了。


  鲁迅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文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狂人日记》、1918年的《致钱玄同》《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三十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风波》等文,记载了鲁迅这一斗争的业绩。当曾为清朝做暗探的刘师培想恢复《国粹学报》时,鲁迅说:这份学报将是复古派的阵地,“系专对《新青年》而发”,其目的是“想吃人”。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鲁迅针对林纾等“圣人之徒”的旧道德、旧习惯、旧方法展开批判。


  在这场斗争中,鲁迅对“保存国粹”这一主张并不一概而论,而是做具体分析。在20世纪30年代,他指出:“清朝末年,作这一主张的有两种人:一是爱国志士,一是出洋游历的大官。……志士说保存国粹,是光复旧物的意思;大官说保存国粹,是教留学生不要去剪辫子。”在五四时期,鲁迅对国学是重视的,对国学家是尊重的,并没有对他们冷嘲热讽。他厌恶的是那些以丑为美的“国粹家”,他们把小脚、鸦片、三从四德、中庸之道等等当作国粹,把传统的那一套老旧的东西视为宝贝。其次,鲁迅反对的是否定现在,同时也就是否定将来的复古,而不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笔抹杀。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五四运动的“许多领导人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例如胡适对文言文一概否定,对白话文一概肯定;钱玄同则认为《聊斋志异》是“全篇不通”。这都是用形式主义方法来看问题。鲁迅在当时自然也有这方面的缺点,但程度比较轻。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对封建复古派是决不妥协的。但是,他并不是一般地否定文言;而是指出反动思想不但可以由文言文来传播,也可以由白话来传播;他认为重要的在于“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他是把内容的改革放在首位的。


  二


  在林纾等人之后出现的封建复古逆流是学衡派和甲寅派。《学衡》杂志于1922年1月在南京出版,总编辑为吴宓。《甲寅》周刊则在1925年7月出版,实际的主编是章士钊。这两个刊物都顽固地反对新文化运动并具有下列特点:


  一、自视甚高,或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面孔,或自以为在道德、在文章上可以为人表率。学衡派的文章连篇累牍地征引古今中外的事例,以表示自己的博学。章士钊在自吹自擂所谓“光荣历史”的同时,对所写的文句密密加圈,以为是“得意之笔”。他还刊登吹捧《甲寅》的读者来信之类的东西,说该周刊“一字一句,从未轻轻滑过读者之目。荒陬僻邑,亦莫不闻虎铎(按:《甲寅》封面画有一虎一铎——铎为古代乐器)之传声”。这就使《甲寅》成为“自己广告性的半官报”(按:章士钊在批评面前也不得不承认:“本刊社主与政府有关,自不待辩”)。


  二、攻击新文化,赞美旧文化。《学衡》攻击白话文“句必盈尺,字或累万”,而内容则“粗浅谬误,与古今东西圣贤之所教导,通人哲士之所述作……以及凡人之良知与常识,悉悖逆抵触而不相合”,甚至是“甫一启齿,而蔽端丛生,恶果立现”云云。《甲寅》周刊赞叹文言之简练、雅驯、优美等等,鼓吹学生要尊孔读经、要攻读“礼乐书数”;认为白话“恶滥”,有失“国文风趣”,只好“恕不刊布”了。


  三、标榜公正无私,实则反对社会主义。《学衡》杂志说自己作“平心之言,不事漫骂以培俗”;“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但是,它的创刊号即刊文攻击在中国提倡社会主义是“作无病之呻者也”;梅光迪则著文攻击新文化提倡者“其言政治,则推俄国”,“马克思之社会主义,久已为经济学家所批驳,而彼等犹尊若圣经”。章士钊早在1914年的《甲寅杂志》中,就表白“无偏党之怀”,到1925年,在《甲寅》周刊里,更是像发誓似的说自己是“并世党派,一无系属,态度务期平允”。但实际呢,章士钊不但在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里任高官,并且还亲自对学生运动进行镇压。该杂志攻击革命,说什么“共产之祸,迅速必发”,主张“全国人才,不拘一格,立大同盟与共产军战”。这已是脑后反骨毕露,哪里还有半点平允的态度呢!


  鲁迅对他们的谬论十分警惕。《学衡》刚刚创刊,他于2月9日即发表《估〈学衡〉》一文,给他们以极为沉重的打击。此外,11月8日的《“一是之学说”》、1925年的《杂忆》、1931年的《上海文艺之一瞥》等文,都对学衡派进行了抨击。鲁迅为保卫新文化成果而批判章士钊,起于1923年9月的《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1925年章士钊当了教育总长以后,美化北洋军阀政府,谄媚段祺瑞,主持通过小学从四年级起读经的决议等等,倒行逆施,引起公愤。鲁迅在《华盖集》及其《华盖集续编》中,与革命者协同作战,对章士钊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


  鲁迅很重视战斗艺术,曾说写辩论文字,不要“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而应该“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他和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正充分体现了这种战斗特点。


  学衡派攻击新文化,十分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一些国粹家以为他们懂洋文,可以把新文化提倡者骂个哑然无声,为国粹争光、出气。鲁迅洞悉学衡派的浅陋,看出他们不但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论,而且文章也写得很蹩脚:不懂古文字义、不讲逻辑、表达意思不清楚、论述重复、硬凑韵脚,甚至连题目也不通。对这一批以维护国学自命而实际是鱼目混珠的冒牌者,鲁迅认为不必在理论上做什么较量,只要拈一拈,就可以估出他们的斤两来。他在《估〈学衡〉》中剥开假象,露出他们的本相,指出不过是几个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文且未亨,理将安托”——“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在和章士钊斗争时,鲁迅指出章的文章也很不通:把《庄子?知北游》的“每下愈况”误作“每况愈下”;为了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文,竟然错误地举“二桃杀三士”为例,说这五个字多简练,如果用白话写,就必须啰哩啰唆地说“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是亦不可以已乎”。可是,这里的“士”是武士而不是读书人。鲁迅尖锐地嘲讽道:“旧文化也实在太难解,古典也诚然太难记,而那两个旧桃子也未免太作怪:不但那时使三个读书人因此送命,到现在还使一个读书人因此出丑。”还说如果认为章士钊“是复古运动的代表,那可是只见得复古派的可怜,不过以此当作讣闻,公布文言文的气绝罢了”。对学衡派、甲寅派的自命不凡者,鲁迅善于单刀直入地捅其疼处,剥掉他们夸夸其谈的“本钱”。


  此外,鲁迅还指出章士钊的“伪”。章在清末,曾任《苏报》主笔,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不是一个糊涂人。可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却顽固地反对新文化运动。鲁迅指出,从章士钊的文章可看出,“他于法律的不可恃,道德习惯的并非一成不变,文字语言的必有变迁,其实倒是懂得的。懂得而照直说出来的,便成为改革者,懂得而不说,反要利用以欺骗别人的,便成为‘孤桐先生’(按:孤桐是章士钊的笔名。当时有些人吹捧他,‘孤桐先生’叫不绝口)及其‘之流’”。例如他“明知道读经不足以救国的”却加以提倡,这就是耍弄群众,“将人们作笨牛看”,“‘读经’不过是这一回耍把戏偶尔用到的工具”。在辛亥革命以后,章士钊就在政治上发生巨大的倒退,竟然赞同“民国初立,时论过嚣”的观点。他受到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束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鲁迅饶有风趣地嘲笑道:“‘孤桐先生’大概也就染了《闲话》所谓‘有些志士’的通病,为‘老婆子女’所累了。”这些揭露、批判,是准确而深刻的。


  三


  鲁迅一贯坚持并发扬五四运动反封建的优良传统,认识全面、彻底,斗争勇猛,表现出一股无私无畏的精神。


  说到反封建斗争的勇猛,在当时,吴虞、钱玄同等人也是佼佼者。吴虞曾写《家庭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文,立论都非常尖锐,他批忠孝反礼教,斗争锋芒直指向孔丘以及一整套封建专制制度,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钱玄同攻击“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这像投向旧文化阵营的一颗重磅炸弹,影响很大。但是,吴虞本人是一个地主,他身上有很浓重的封建男权、父权思想。钱玄同在1917年认为“寿序”等没有价值,连选学家、桐城派都不愿做的,可是,到1930年,当胡适四十岁生日时,他却写了《敬书胡适寿酒》,把自己过去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这就像《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所说的:“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鲁迅和吴虞、钱玄同等不同的,是他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彻底精神。他反对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中的复古主义。在文化领域中,他除了和林纾等人、学衡派、甲寅派作斗争外,还批判胡适的整理国故运动,对有些人号召青年从《庄子》和《文选》中寻找词汇的论调加以抨击,等等。总之,他的一生都在向封建复古主义思想开火,没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在这一斗争中,鲁迅的认识也比较全面。近代的中国,由于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处境,由于革命运动的兴起,在某些人的心目中,真是“天下大乱”了。他们迷恋古代只有幻想里才存在的“太平盛世”,慨叹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等等。鲁迅反对复古主义者这种怀古情深,倒走了进化之路。为了反对复古,他早年曾把筹办的刊物叫作《新生》;和《风波》中的九斤老太相反,他认为人类必然一代胜过一代。但是,鲁迅把复古和怀古做了严格的区分。复古是不对的,怀古是应该的,因为后者为的是求新。根据这样的认识,鲁迅坚决反对国粹派,热切地希望真正的国学能发达起来。他在《热风?不懂的音译》中说:“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鲁迅本人也是“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在这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他始终勤恳地搜集、研究金石拓本,校勘、辑录古代典籍,整理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对中国文学史的精辟见解,一直到现在仍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正因此,他对假的国学家,例如“错字叠出,破句连篇”的上海租界的“国学家”就很瞧不起,说:“中国的国学不发达则已,万一发达起来,则敢请恕我直言,可是断不是洋场上的自命为国学家‘所能厕足其间者也’的了。”


  最后,鲁迅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无私的精神,把这一斗争看作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丽事业的一部分。吴虞就不是这样,他反封建,甚至主张家庭革命,这因为他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和他的私利有矛盾。可是,他对女儿却很专制,迫得吴楷说对家里“我看非起大革命不可了”;吴桓不认吴虞为父,称之“吴又陵先生”。可见,封建之“私”在吴虞身上是很重的。鲁迅在家庭内部,反对家长专断,主张幼者本位,认为做父兄的应为子弟着想,“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问题上,鲁迅认为应向前看,希望在于未来。因此,他认为封建复古派的“国粹”“国粹”的嚷嚷,不过是企图开历史的倒车,把民族文化引向一条死胡同而已。


(原载昆明师范学院《语文函授》第16期,1982年12月1日编印)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