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鲁迅和维新思想的关系及其决裂

日期: 2019-06-15
浏览次数: 75

  鲁迅曾受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的影响,这是事实,他后来和这种思想决裂了,这也是事实。但是,梁启超后来沦为保皇派,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有些同志出于把鲁迅和梁启超划清界限的目的,在论述鲁迅与维新思想的关系时,往往把这关系冲淡,把鲁迅与维新思想决裂的时间提前。有同志甚至认为,鲁迅在南京当学生的时候,就发现维新思想的弊病,这种思想对他的影响就微不足道,而当他到日本以后,即从1902年起,就彻底和维新思想划清界限了。我觉得,这不符合历史实际。


  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如何批判维新思想,这似乎还没有什么具体的史料。至于他对维新思想感兴趣,例子则是有的,如:一、在学校的阅报处热心看《时务报》旬刊(当时已经停刊,只能看老的了),而且在1932年底,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曾在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上,看见了《福尔摩斯包探案》的变幻”《祝中俄文字之交》。。二、和“戊戌以后附和维新”的周仲翔(周椒生的次子,是鲁迅的叔辈)“很谈得来,有如朋友”《鲁迅的故家》,第153页。。


       到日本以后,鲁迅和维新思想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特别是在1904年以前。


  根据有关资料,鲁迅在弘文学院期间,除正课外,所看的书大别为三类:一、世界各国的历史、哲学和文学著作;二、自然科学,如《生理学粹》和《物理新诠》等;三、梁启超所编著的书刊。据有关史料,第三类书刊看得很不少,如在1902年12月16日以前,就定购了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月刊;1903年4月1日(三月初四),有友人离日返国,鲁迅即托其带回《清议报》合订本八册、《新民丛报》二册和《新小说》第三期一册等,前两种事实上也是由梁启超主编的。


  鲁迅不仅大量阅读梁启超编的报刊,而且十分感兴趣,以至事隔多年还牢记不忘。1903年寄回《清议报》等时,还有一封给周作人的信。周作人在癸卯三月二十五日(1903年4月22日)的《周作人日记》中写道:“上午看《清议报?通论》两卷(按:这是指《清议报全编》第一集《本馆论说通论》‘上’‘下’)……材料丰富,论议精当,奇辟足以当当头之棒喝,为之起舞者数日。”——周作人青年时期的思想很受鲁迅影响,他读《清议报》时的欢欣鼓舞心情,我想,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反映出鲁迅在信中所表述的对维新思想的态度。又如在1932年,鲁迅说过在留学日本时,“在《新小说》上,看见了焦士威奴所做的号称科学小说的《海底旅行》之类的新奇”《祝中俄文字之交》。。另外,梁启超在《新罗马传奇?楔子》里说过:因此老夫想着拉了两位忘年朋友,一个系英国的索士比亚(按:即莎士比亚),一个便是法国的福禄特尔——鲁迅在《“莎士比亚”》一文中就提到“梁启超说过‘莎士比亚’,也不见有人注意”(《花边文学》)。到1934年,鲁迅还提及这一重公案,可见他当时对梁启超作品的注意和熟悉到了何等程度。最后,鲁迅在弘文学院曾研究“国民性”问题,这个问题,梁启超也是注意的。他在《新民丛报》上说过:“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聚群聋不能成一师旷。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见在这个问题上,鲁迅除受拜伦、尼采的某些影响外,似乎也受到梁启超的一些影响。


  1904年6月1日,鲁迅向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申请入医科一年级肄业。为什么学医呢?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说从译出的历史上,“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这种看法在当时相当流行,如《江苏》第2期《医学界之沐猴》一文说:“日本之输入兰学,实以医为最先之发达。”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也说:“敝国维新之始,即遣生徒至欧洲学医科,故医学最为发达。”(《日游汇编》,第8页)鲁迅还说过:“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著者自叙传略》)当然,这些看法并不很恰当,这里加以引用,只是为了说明鲁迅学医的某些动机而已。;因此,鲁迅学医是为了:“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又如1904年前后翻译的《北极探险记》(按:译稿已佚),“叙事用文言,对话用白话”《鲁迅书信集》,第542页。,这办法也似乎受梁启超翻译《十五小豪杰》时“文俗并作”的影响。


  鲁迅重视梁启超所编的刊物和他的译著,接受他的某些影响,这首先因为梁的“思想开通些,他的攻击西太后看去接近排满”《鲁迅的青年时代》,第77页。。例如他所编的《新民丛报》,反对日俄对我国的欺压,抨击西太后的残酷统治,他本人“心醉共和政权也有年”,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进步性。又如他于1899年,即因“尽瘁国事不得志”而“断发胡服走扶桑”《二十世纪太平洋歌》。,行动不可谓不激进。其次,梁启超很重视启蒙教育,如说《清议报全编》的编辑目的,“一言以蔽之,日广民智,振民气而已”,这就和鲁迅的爱国主义、个性解放思想相近似。又如《新民丛报》发表过《请兴医学以张国权》,强调医学与维新有密切关系;《饮冰室诗话》指出:“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之一要件。”这些地方,鲁迅的思想都容易与之发生共鸣。再次,梁启超的文章“笔锋常带情感”,有鼓动作用,比较能吸引人。最后,尽管在政治上康、梁逐渐没落,主张君主立宪,但他们在宣传鼓动方面仍占有众多阵地,而革命党人在办《民报》以前,在理论宣传上系统的工作却做得少——由于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这种情况,鲁迅重视梁启超所编的刊物和他的译著的原因很容易理解。


  其实,康、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连清朝政府也不敢轻视。例如在1902年2月8日,清驻日公使在致外务部书中就说:“不料康、梁以逋逃之薮,为邪说之丛,败坏人心,一至于此。”转引自第5期《新民丛报》的《行人失辞》。他们是把康、梁的宣传作用估价得很高。又如在1904年,清朝在“赦免”“戊戌案内各员”时,说“康有为、梁启超、孙文三犯,实属罪大恶极,无可赦免”(《光绪朝东华录》平装本,第5191页)。当然,康、梁与孙中山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引用这条史料,只是说明清廷把三人一律看待,可见梁启超等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鲁迅当时大量阅读《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并受其影响,那是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我们说鲁迅和维新思想有这样的关系,也许有同志会说:康、梁所说的“维新”和鲁迅所说的“维新”不同;前者倡维新,所指实际上是保皇立宪;鲁迅说维新,指的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把康、梁的“维新”仅仅看成是保皇立宪的同义语恐怕是不对的。在1903年以前,维新派在思想领域中占优势,谈维新的人很多,有人拥戴慈禧,有人拥戴光绪;“有欲倾满洲以维新者”,“有排外以行维新者。有媚外以行维新者”。对这种种维新主张,梁启超说:“使其心而为国民也公也。无论何种别何党派何目的何办法何主义何动力何变相而必终归于一致。使其心而为一姓也……使其心而为一己也……吾宁愿举四百兆人皆为‘守旧鬼’。”《维新图说》,见第93期《清议报》。毛泽东同志曾对维新派做过相当高的评价,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把康有为,连同洪秀全、严复、孙中山,称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康、梁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鲁迅在后来虽然批判过康、梁的维新,但是,在1906年,特别是1904年以前,他心目中的维新派,并不等于保皇立宪:“光绪末年的所谓‘新党’,民国初年就叫他们‘老新党’。甲午战败,他们自以为觉悟了,于是要‘维新’。”“‘老新党’们的见识虽然浅陋,但是有一个目的:图富强。所以他们坚决,切实;学洋话虽然怪声怪气,但是有一个目的:求富强之术。”鲁迅在《准风月谈?重三感旧》中的这些话,说明维新派在他心目中的历史地位并不低。


  当然,维新派对鲁迅的影响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在和维新派的关系上,量变什么时候发展到质变,即什么时候鲁迅才和维新思想彻底决裂,我的意见是1906年。这年4月5日,《民报》第三号发行号外刊出《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长文,列举十二个和《新民丛报》有分歧的根本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和《新民丛报》展开长期的激烈的论战。关于这次论战,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曾说及章太炎“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这场斗争在我国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件大事,“笔战方酣的时候,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卷入这场论战。记得1906年的冬天,一群四川留日学生在宿舍里展开了争论”吴玉章:《辛亥革命》,第87页。。——如果说,在1906年以前约两年内,鲁迅在仙台学医,“校中功课太忙,日不得息”《致蒋抑卮》。,而且远离东京,对维新派的活动很难进一步加以考察,那么,到1906年,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弃医从文,就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政治、思想问题了。所以,我认为,鲁迅在这时与维新派彻底决裂并不偶然。1921年5月6日他曾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生降死不降》一文,说:“大约十五六年以前,我竟受了革命党的骗了。”——受骗云云,乃是反话,其本意是说在这场论战过程中信服革命派的主张而否定维新派的观点。十五六年前,那是1906年左右。到了1908年,鲁迅则在《破恶声论》中,明确地指出康、梁等人“掣维新之衣,用蔽其自私之体”的实质了。


  在鲁迅的思想道路上,抛弃维新派的观点和接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虽然在1906年以前,鲁迅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如在《自题小像》等当中所表现的那样,是明晰的,但因为在当时,维新派对他的影响并不小,所以,我认为,鲁迅在1902年到1905年之间,建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从1906年开始,则成为成熟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了。


(原载《思想战线》1984年第3期)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