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参考消息》3月18第11版资料图片:19世纪后期的清军虽然装备了部分西方先进武器,但从组织形态而言仍是一支旧式军队。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乃至亚太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战争。今天,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训:甲午之败败于“精神贫弱”在甲午战争中,清军一败涂地,显然不是器不如人。我们通常讲,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这个“贫”和“弱”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贫”和“弱”,更加致命的是精神上的“贫困”和“衰弱”。甲午之败是整个社会精神颓废、政权腐败、军队庸劣、国家意志萎靡的必然反映。首先,内耗不已,国无统一意志。清朝后期虽仍维持着一个庞大王朝,但内部早已四分五裂。特别是最高统治集团权斗不止,公开分裂为所谓“帝党”和“后党”两大政治势力。无论是“主战”还...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634
转载《参考消息》3月17第11版“以成败论英雄”向来是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我认为这种历史观是偏颇的,有其势利的一面。对失败者而言,只记住他们犯下的错误和失败,忘记了他们曾有过的英勇和牺牲,只看到他们失败的责任,看不见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是不够的。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至今仍有人将失败的主要责任归结于以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海军将领,甚至指责他们是造成失败的祸首,在北洋海军主要将领身上几乎都背负有不公正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谁应负甲午战败主要责任?评价北洋舰队将领首先应当分清战败的主次责任。甲午战争所处的年代正值清朝末年,清王朝已陷入全面危机。政治统治的腐朽没落,战略决策的消极保守,派系党伐的明争暗斗,封建军队的腐败涣散……这些才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北洋舰队成军之后,朝廷大员指手画脚者多,真正帮助扶持者少,前来校阅观摩者多,前来解决问题者少。这致使战争即将爆发时,舰队战备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毫无疑问,北洋舰队将领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事求是地分析,许多关键问题确实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在指责他们负有战败责任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这样一些重要事实:事实之一: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之日,也是停止发展之时。1891年,清廷决定停购外洋船炮两年,丁汝昌十分着急,他曾上奏:&ldquo...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847
转载《参考消息》2014年3月14 第11版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日军在威海遣返被俘清军。(资料图)参考消息网3月14日报道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同腐朽衰败的清末中国的一场决定两国命运之搏。此前被“天朝”视为“蕞尔小邦”的原中华文明的师从者,竟然把文化母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双方往来的相互观感。回顾甲午战争,应力戒狭隘单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悲情意识,而将其放在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甲午战后,中国以日本为自身崛起的坐标,激发起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潮,在抗战和经济竞赛中实现战胜和超越,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日本对华仰视到俯视——荣辱靠实力中国自汉代起同日本接触,至唐代以后日本才对华形成了密切往来。从那时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人对华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唐朝至宋朝是“仰视”,日本学习中国文化走出蒙昧落后时代;从元代到甲午战争前是“平视”,日本借台风即所谓“神风”击败了忽必烈的舰队,不过明朝军队又在朝鲜打败日军使其收...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884
转载《参考消息》2014年3月13 第11版明治天皇在广岛大本营召开会议情形(资料图片)据参考消息网3月14日报道 甲午战争使曾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后起之秀的日本海军却大获全胜。究其原因,海军战略及海上作战是决定这场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选择的是攻势战略,中国海军采取的是守势战略,而且是消极的近岸防守。两国不同的海军战略选择,制约着海军战略目标的确定、海军战略力量的发展、海军战略方针的采取、海军战略手段的使用,导致两个背景相似的东亚国家30余年平行竞赛后迥然不同的战争结局。在“为什么建设海军”上不同晚清政府筹办海防和创建海军的主要目的是“自强”、“御侮”、“欲与洋人争衡”,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按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说法,办海军可以“保和平,守疆土”,而且“可上岸击贼”。由此可以概括海军的主要使命:一是抵御侵略,保卫海疆;二是镇压国内反抗,维护统治秩序;三是执行清政府海外政治使命,保卫藩属国和旅居海外的华侨。但遗憾的是,清政府筹办海防,建立和发展海军,缺乏一个全局性...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801
转载《参考消息》4月3日第11版日军攻陷旅顺后俘获的北洋海军“超海”号汽船(资料图片)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这一性质决定了日本与中国的攻防战略选择。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故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中国海陆实力远逊日本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有7个野战师团,共计12万余人;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日本不仅在兵力建设上具备了海陆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其军事体制的现代化也为海陆协同作战提供了组织保障。1894年6月5日,日本又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以确保在其即将挑起的侵华战争中对海陆联合作战的统一指挥。日军的作战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投送陆军至中国渤海湾登陆,与清军在直隶(今河北)平原进行决战,然后直取北京。要实现这一作战目标,有赖海军保护海上交通线、护送陆军运输船及协同陆军登陆,而其核心则是制海权。日本海军为适应战时需要,经改编后组成了联合舰队,内分本队和第一、第二游击队等多个战术编队。大本营要求联合舰队采取攻势方针,通过海上决战夺取制海权,协同陆军实现最终的作战目标。中国方...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991
转载《参考消息》4月2日第11版甲午战争旅顺战役略图(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宣传部供图)甲午战场的战事,大多发生在笔者所在部队防区海域及周边地区。第一阶段的黄海海战,发生在海洋岛以北大鹿岛海域;第二阶段的金旅之战,发生在我部驻地周边的大连金州、旅顺一带;第三阶段的威海卫之战,发生在我部防区海域当面。作为驻防黄海前哨的海防部队,回首120年前发生在我部防区海域及周边地区的这段屈辱历史,我们对战场的触碰最直接,对战争的感悟更痛切。无“气”不足以勇,少“气”不成其师 “气”为兵神,“勇”为军本。战场是武器和战术的对抗,也是作风与意志的较量。一支军队缺乏“虎狼之气”,没有不畏强手、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骁勇之风,没有咬住不放、紧追不舍、牺牲奉献、精诚协作的坚强意志,未上战场、胜负已决,这既是甲午战场的警训,也是战争成败的铁律。和平环境越久,打仗思想就越缺。和平积习越多,战斗作风就越散。古人说:“变故兴细微”,一个国家和军队武备的松弛,往往是从和平积习开始的。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的种种官场痼习滋生蔓延,旅顺军港内驻泊的“南洋&am...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