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参考消息》4月3日第11版日军攻陷旅顺后俘获的北洋海军“超海”号汽船(资料图片)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这一性质决定了日本与中国的攻防战略选择。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故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中国海陆实力远逊日本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有7个野战师团,共计12万余人;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日本不仅在兵力建设上具备了海陆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其军事体制的现代化也为海陆协同作战提供了组织保障。1894年6月5日,日本又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以确保在其即将挑起的侵华战争中对海陆联合作战的统一指挥。日军的作战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投送陆军至中国渤海湾登陆,与清军在直隶(今河北)平原进行决战,然后直取北京。要实现这一作战目标,有赖海军保护海上交通线、护送陆军运输船及协同陆军登陆,而其核心则是制海权。日本海军为适应战时需要,经改编后组成了联合舰队,内分本队和第一、第二游击队等多个战术编队。大本营要求联合舰队采取攻势方针,通过海上决战夺取制海权,协同陆军实现最终的作战目标。中国方...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990
转载《参考消息》4月2日第11版甲午战争旅顺战役略图(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宣传部供图)甲午战场的战事,大多发生在笔者所在部队防区海域及周边地区。第一阶段的黄海海战,发生在海洋岛以北大鹿岛海域;第二阶段的金旅之战,发生在我部驻地周边的大连金州、旅顺一带;第三阶段的威海卫之战,发生在我部防区海域当面。作为驻防黄海前哨的海防部队,回首120年前发生在我部防区海域及周边地区的这段屈辱历史,我们对战场的触碰最直接,对战争的感悟更痛切。无“气”不足以勇,少“气”不成其师 “气”为兵神,“勇”为军本。战场是武器和战术的对抗,也是作风与意志的较量。一支军队缺乏“虎狼之气”,没有不畏强手、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骁勇之风,没有咬住不放、紧追不舍、牺牲奉献、精诚协作的坚强意志,未上战场、胜负已决,这既是甲午战场的警训,也是战争成败的铁律。和平环境越久,打仗思想就越缺。和平积习越多,战斗作风就越散。古人说:“变故兴细微”,一个国家和军队武备的松弛,往往是从和平积习开始的。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的种种官场痼习滋生蔓延,旅顺军港内驻泊的“南洋&am...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803
转载《参考消息》4月1日第1版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海战是近现代中国最大的一次海战,在世界海战史上也是屈指可数,对世界军事的影响十分深远。放眼近代各国历史,战胜必国兴;战败轻则衰退,重则亡国。“不言败”有赖于多研究失败。甲午的战败,对新形势下海防建设亦有启示。海防建设必须贯彻“攻势防御”战略思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上,我们就是一个农耕民族,怕海、禁海、不敢出海,致使有海无防,屡遭外敌入侵。近代历史上,虽然对海防有所重视,但“重防轻攻、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耗巨资组建海军,为中国在海上方向赢得了近20年的和平,但仅满足于“攻人不足,自卫有余”,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海防对于中国关乎社稷存亡,关乎民族兴衰。回观当今,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博弈的焦点,现代海防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与多个邻国存在海洋领土争议,海上资源受到掠夺、岛礁被蚕食、海域被瓜分的现象多次发生。冷战结束后,部分国家试图压缩我海上安全空间,对我国海防安全构成长期威胁。特别是在钓鱼岛方向,...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856
——对甲午战争的另一种观察转载《参考消息》3月31日第11版即使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中日甲午战争也可称得上是一场规模大、影响大的局部战争。在这场较量中,日本“以小搏大”却能完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达成了战术的速动,更实现了战略的速决。日本的战争决策速度、力量动员速度、部队机动速度都远远快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关键性的作战均是速战速决。1894年6月2日,日本做出入侵朝鲜、与清军开战的决定,3天后就成立了战时大本营。日军攻占平壤仅用两天时间,突破鸭绿江防线只用3天时间,著名的黄海海战持续5个多小时。从战略上看,作为一场改变两国命运的战争,战场从朝鲜半岛一直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还包括黄海、渤海广大海域在内,可是整个战事前后不过9个月的时间。试想清军如果能跟日军打一场战略持久战,以当时日本的条件恐怕很难撑过三五年。其实早在1874年,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中日两国如果发生战争,“我求利在于速决,彼求利在于缓慢”。真可谓胜负快慢之间,日本靠快、靠速决赢得了甲午战争。可为什么日本能快、能速决呢?透过甲午战争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中日两国社会的散与聚、体制的重与轻、文化的闭与开,以及由此带来的两国战争动能的大小之差和两国转身近代的拙巧之别、拥抱变化的拒迎...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887
转载《参考消息》3月28日第11版甲午战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有“清政府腐败无能说”、“李鸿章避战求和说”、“战略战术落后说”、“日本间谍猖獗说”等。其中流传很广的是北洋海军腐朽不堪,军纪败坏,训练废弛,不堪一击,是导致甲午海战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这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它符合历史的实际吗?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原历史的真相。“腐朽说”的三大依据后人立论北洋海军军纪败坏主要有三大史料依据:其一,1897年姚锡光编撰的《东方兵事纪略》。其“海军篇”说:“丁汝昌本陆将,且淮人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这被视为北洋海军腐朽的“铁证”。由于《东方兵事纪略》被时人推崇为记述甲午战争的权威著作,所以姚氏观点不胫而走,屡为后人引用。1901年,清官员刘锦藻编写《清续文献通考》,就沿用了《东方兵事...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781
转载《参考消息》3月27日第11版直至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廷才逐渐认识到重点防御北洋的必要性,开始在环渤海地区加强战备建设,图为旅顺水雷制造所内部。(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宣传部供图)19世纪中叶,在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对外战争后,清王朝的国防体制已经走向崩溃。调整、重建国防成为清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清廷先后两次对国防基本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此推动晚清国防实现了转型,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亦因此而发展。“海防塞防并重”战略破产19世纪60年代中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出现暂时缓和的背景下,清廷开始关注国防重建问题。经同治一朝十余年的踯躅,1874年由日本侵略台湾引发的东南海上危机,再次警示晚清统治者重构国防体系的紧迫性。清廷始以集合重臣疆吏会商国家防务的全新形式,对国防方略进行调整。晚清统治集团关于国防问题展开的讨论共有两次,前后相隔10年。两次所议侧重不同。1875年的“国防议”是首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此次重点在于重新确定国防重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国防方针。1874年11月5日,在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的第5天,总理衙门奏上专折,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项应对之策,请饬下各有关督抚筹议。第一次国防大讨论由此而起。清廷内外重臣分别...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