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参考消息》2014年3月7 第11版清政府耗费巨资和多年时间修建了旅顺基地,但在战争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即陷落敌手。(资料图片)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120年前中日之间进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中国近代的对外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场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反思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我认为,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主要有十条:一、国殇伤在政体,体制落后必然挨打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猎物。而此时,中国大陆战祸连接,内忧外患频仍,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皮表,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建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87年3月,正当中国准备挪用海军购舰专款之际,日皇谕令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皇室经费十分之一)作为购舰用费。谕令即出,全国影从,至当年9月,集资即...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729
转载《参考消息》2014年3月5日 第11版2014,又逢甲午年。1894年甲午苗净的失败,让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仕会牲到了顶峰,这场战争成为压垮处于极度衰落中的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的一个甲子,中国陷入苦酮豹深渊。也因为这段历史,自此的120年间,甲午年就成为对中国人具有特殊含义的年份。1954,第二个甲午年.取得了抗美授朝战争胜利的新中国.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中国人民站立了起来,汤眉吐气。2014,第三个甲午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义无反顾地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中国吹响了再次出发的“集结号气”。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伟大目标,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三个甲午年,中国历史命运的三大转拆,不能不让我们掩卷沉思,感慨万千。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侵华的肇始。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对中国的凯觎之心早已有之。早在16世纪,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产生了“天皇居北京,秀吉留宁波府,占领天竺”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但囿于国力的原因,三次浸朝均无功而返。但此后,开疆拓土必先自吞并中国始,成为日本的...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691
转载《参考消息》2014年3月6 第11版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也曾试图建设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图为清政府从德国购买的克虏伯火炮。(资料图片)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以日本取得侵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的惨败而成为历史,此后新兴的日本帝国开始疯狂扩张,最终走入毁灭的深渊,而中华民族则在陷入丧权辱国之痛中猛醒,进行百年复兴的奋斗。今年又是甲午年,中日都在纪念和反思这场战争。日本一些极端分子采取的纪念方式是纷纷踏入靖国神社“拜鬼”,追求当年侵略胜利的“荣光”。那么,我们这代中国人应当如何认识120年前的这场战争?这段历史又告诫了日本与世界什么?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日本,选择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虽能得逞一时,但最终会将国家民族带入毁灭的深渊。侵略战争确实曾给日本带来意想不到的超额回报。早在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就提出:“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他的思想对其学生——后来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等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改革推动日本的资...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621
转载《参考消息》3月25日第11版北洋海军旅顺基地东港,港内停泊着多艘北洋军舰。(资料图片)甲午战争的影响深远而又持久。从战略全局上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中得出有益的战略警示,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增长战略智慧、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提高警惕、捍卫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日本军国主义缺乏警惕腐败专制的清朝政府对日本凶残扩张的侵略本性及灭亡中国的战争野心缺乏深刻认识,寄希望于列强的外交调停,战争爆发后指挥混乱、不敢主动出击消灭入侵之敌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日本企图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中国,积极扩军备战。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奉中国为宗主国的琉球,改为冲绳县,清政府也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7个师,兵力约12万人,战争中实际动员兵力约24万人。日方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事地图。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及1883-1885年中法战争,促使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北京为防御重点,主要防御对象就是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旅顺和威海卫基地随后几年也相继建成,当时清政府陆海军总兵力达80多万人。但清军指挥体制不顺、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和战争准备。日军在...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776
转载《参考消息》4月9日第11版战争双方的较量,首先表现为战略决策的较量。战略指导者对打还是不打、何时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战争胜负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清政府战略决策能力不足、决策一再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决策进行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其失误和教训,用以启示未来,进而赢得未来。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域参战的日本联合舰队编队,图右侧军舰为联合舰队本队“松岛”等舰。(资料图片)缺乏适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对于甲午战败之因,梁启超曾经讲到,“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从战略决策角度分析,清政府战略决策屡屡失误,既与决策者自身认识、分析和决断能力不足有关,更与缺乏先进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有关。甲午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近代化战争。近代化军队与农业时代的军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陆军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还产生了新型的炮兵、工兵、后勤兵、卫生兵等,同时海军舰队逐步成为主要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不再局限于陆地和河流,而且延伸到海上。战争保障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粮草等方面,而且涉及国家的工业、交通、通信、金融体系等。从东北亚战略形势看,这...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91
转载《参考消息》4月8日第11版甲午战争爆发前,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晚清政府启动了以自强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改革。这次不彻底的改革没有挽救晚清沉沦的命运,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标志而宣告失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军事改革教训惨痛,发人深省,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图为日本海军从英国购买的鱼雷艇(资料图片)晚清军改取得一定成效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开启了军事改革的大幕,意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打造“利炮坚船”和“利器精兵”,实现“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目的。这场军事改革在开阔军事视野、推行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借鉴西方军事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历史作用不容完全抹杀。军事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将近代西方枪炮和舰船技术引入中国,购买和制造了一些近代武器装备,使得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洋务派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兵工厂。经过积极的引进和仿制,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军火器的技术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中国的舰船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接近西方水准。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主体武装力量已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火器化。以1888年北洋水师的正式成军为主...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