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山的视角》 2022年09月21日张中行与杨沫哲学家、散文家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张中行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其成就令众人仰视。与张老有半个多世纪交情的好友启功这样评价张中行:“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长者风范。可张中行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一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曾经有记者采访张中行时问他:“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张中行答曰:“男女之情”,再追问对暮年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时,张中行还是回答男女之情,可见张中行绝对是位多情才子。张中行先生部分著述也许正因为一个“情”字,在他与杨沫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里,无论外界如何众说纷纭,张中行始终沉默以待。张中行1931年与杨...
发布时间:
2022
-
09
-
23
浏览次数:24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8月16日你永远不会再来,我对着橄榄树膜拜,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王洛宾的最后一首歌送给了三毛,不过此时三毛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1991年1月4日,年仅48岁的台湾知名作家三毛在医院里去世。从医院保洁员的口中得知,“当时三毛的身体半悬在马桶上方,已气绝身亡。一条咖啡色的丝袜,一头套住三毛的脖颈、一头牢牢地挂在吊滴液瓶的铁钩上……”说起三毛,也许你第一时间会想起荷西。两人在一起有不谙世事的青涩,也有岁月沉淀的波折。有人会觉得三毛的脾气让人捉摸不透,可能是文人的气质,也有可能是个性使然,不过这与她一生的遭遇始终是分不开的。而三毛最终的离开,也是因为心里藏着一个“死结”。与荷西的往事虽然三毛小时候就展现出对文学的天赋,不过她对数学却不感冒,甚至说是一窍不通。而三毛是个要强的人,在老师的数次批评下,她选择了下苦功。最后在接连的几次数学考试中,她都得了满分。老师觉得三毛是作弊,又随机抽出一些题目让三毛现场作答,不过三毛却故意全部做错。老师很气愤,拿笔在三毛的脸上画了两个“大鸭蛋”,这一举动,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为了宣泄自己的气愤,三毛最终选择了休学。而这件事成了三毛敏感自卑的根源。辍学之后,三毛跟着顾福生老师学习绘画,自己的情绪才得以慢慢好转。1967年,三毛独自一人前往西班牙求学,在那里,她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轨迹的挚爱——荷西。在校园里,三毛像一只花蝴...
发布时间:
2022
-
08
-
19
浏览次数:10
来源:《澎湃新闻网》 2022-06-24当地时间6月23日晚,“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中国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因其在社会和情绪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是目前全球最年轻的获奖人之一,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7位中国获奖者。胡海岚开创性的研究革新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破解了情绪的“密码”,为抑郁症的创新疗法和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4位2022年度获奖科学家分别是古巴传染病学家玛利亚·古斯曼、匈牙利裔美籍生物化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卢旺达公共卫生专家阿涅丝·比纳瓜霍和西班牙胚胎学家安赫拉·涅托。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邀请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的10位获奖者到场颁奖。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两个年度未举办线下颁奖仪式。“大脑可以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数十亿的神经细胞相互连接,形成数万亿的节点,神奇地运行,产生思考、情感和学习等功能。”虽然脑神经的奥秘一直是“未解之迷”,但胡海岚仍然相信,“未来终有一天,基于我们对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经机制的理解与认知,人类将能创造出治愈的方案,让精神疾病的患者脱离病苦。”获奖女科学家合照在研究抑郁症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社会,抑郁症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而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更是成为点燃大众心理健康危机的导...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7
浏览次数:6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09-14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太难理解了,不应该过多地出现在课本中。其实不然,而是鲁迅先生的话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芒刺在背,多载光阴飞过,先生那灼热的眼神依旧让我们不敢抬起头来。时间不停地向前奔去,时代看似变了,或许从未变过。那个动荡的年代,鲁迅大声疾呼叫醒了中国人民,将救国的药送给了革命的先辈们和苦难的百姓们。而如今,我们还依旧需要鲁迅先生,我们需要他那锐利刺耳的真知灼见来革除我们社会中积蓄已久的顽疾。一个要抛弃鲁迅先生的时代,只不过是在粉饰太平,低下的头颅中有着多少的心虚的面庞,耳边鲁迅先生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势要将他们的恐惧和虚伪给撕裂开来。“鲁迅”的诞生1881年,浙江绍兴当地的地主家中降生了一个男孩,家中为其取名:周樟寿。也就是闻名至今的鲁迅先生。可是那时他还不是真正的鲁迅,他还未经历过家道中落,还没有经历过人心冷漠,还没有经历生活的奔波挫折。他的世界里有着百草园的三味书屋,有着和闰土一起去捉猹的月下西瓜田,还有阿长陪着他看《山海经》,外面动荡的日子影响不到他,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一个东家少爷。可是这一切从祖父的作弊被下狱开始幻灭了,接着父亲患病被庸医迷信害死,这已经让尚未成长的鲁迅感到无能为力了,冷酷的家人们给了这个彷徨的少年更深的伤害,叔伯长辈们欺负他们房中无人便分给他们又少又差的房产。后来他改名周树人外出求学,主攻医学,...
发布时间:
2022
-
05
-
30
浏览次数:16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5月11日白居易(772年——846年)是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作“诗魔”,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而著称。相传,白居易每当写完一首诗,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婆听,如果老太婆听不懂他写的什么,他会斟字酌句地修改,直到修改到任何人能听懂他才罢休。正是这样的写作姿态,促使白居易的诗歌流传极广,许多人能背诵出他诗中的名句。在普通读者眼里,白居易跟杜甫一样,都是用诗歌反映现实、批评时事的高手,实际上,白居易的诗歌在题材上非常广泛,在形式上五花八门,他的情诗写得也非常好。像我们熟知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又是一首展现悲剧的爱情诗,里边的名句比比皆是。本文要讲的是白居易写于811年的一首名叫《夜雨》的爱情诗,这首诗以直白、深情、细腻的语言,写给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她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两人被迫分开很多年后,白居易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全诗为: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白居易的仕途之路不算顺利,直到34岁才考中进士,37岁结婚。写《夜雨》时,白居易将近40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是同僚杨汝士的妹妹。那么,他为什么心里仍然放不下湘灵呢?这需要从白居易的少年时期说起。白居易772年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官宦家庭,他天生聪慧,...
发布时间:
2022
-
05
-
11
浏览次数:12
来源:《今日头条》2022年5月10日很少有人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曾两次提名一个中国人。而这个中国人,他是这世间最悲情的大才子,因爱,他曾声名鹊起,因爱,落得半生悲凉,为了一个女人,他成了“疯子”。他,就是沈从文。在沈从文86年的人生岁月中,爱这个字,占据了他生命的四分之三。那个他深爱的女子,带给他无尽欢喜,也带给他无尽悲苦......生命的最初,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的沈从文,战争的残酷中,年仅15岁,就不得不参加湘西靖国联军游击队,靠微薄军饷来补贴家用。而没读过几年书的他,偏生了一颗文艺而多愁的心,靠着捡来的旧报纸、书籍,自学成才,专攻写作。朝不保夕的日子里,沈从文不断给各个杂志社投稿,可他没有经过正规教育,全是“野路子”的写作方式,“乡土气息”浓郁,投一次,退一次。难遇伯乐的沈从文,身着单衣,在大雪纷飞的夜哀叹不易,但仍笔耕不辍。直到1928年,终于有人发现了他这颗“明珠”,这个人叫胡适。不光请他给杂志社写稿,还破例请他来大学主讲文学课,他只有小学文化,民国那些文豪才子中,几乎没有他这样低的学历。而第一堂课上,沈从文就闹了个大笑话。站在讲台上,他竟呆愣了十分钟之久,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等到底下学生都不耐烦了,才终于张口说话,语速快到原本一个小时的课,居然10分钟就讲完了。最后他磕巴着说了一句:“人太多,我害怕。”便落荒而逃.......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们确实没见过如此胆小的老师,...
发布时间:
2022
-
05
-
11
浏览次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