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文章摘自:香港文汇报 2013年7月4日■香港文汇报‧人民政协专刊记者 王晓雪、何凡、凯雷“窑洞对”原始版1945年,在重庆协助周恩来工作的王若飞登门拜访黄炎培,并送来刚结束的中共七大的有关文件,尤其是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黄方毅说:“当时国共关系处于僵局,父亲拜读后很想再次推动国共和谈,便与几位社会贤达一起拜访蒋介石,请求恢复和谈;另一方面,通过王若飞向中共转达此意,于是促成了延安之行。”  也就是在这次延安之行中,黄炎培提出了著名的“黄氏周期率”。黄方毅说,“父亲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崭新的气象和军民的精神风貌,深感这似乎是与自己的理想境界不远了。然而他担心,将来如何?于是,当毛泽东问父亲感想怎样时,父亲就讲了‘黄氏周期率’”。 1945年出版的《延安归来》一书如此记述“窑洞对”: 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
发布时间: 2013 - 07 - 05
浏览次数:1265
怀念赵无极 文章转载:明报月刊2013年5月 第四十八卷第五期 作者:顾媚2013年4月9日,法籍华裔殿堂级画家赵无极先生在瑞士沃州逝世,终年93岁。本刊组织特辑,悼念并回顾他的一生、他的性情、他的艺术。顾媚与赵氏相交数十载,撰文忆述最后一次与赵氏相会,以及赵氏如何在创作上启发她;金董建平主持的艺倡画廊拥有赵氏作品在香港地区的代理权,她回忆跟赵氏结成忘年之交的经过;季玉年出版《赵无极—1935至2008作品选集》—画因而结识赵氏,回顾他与欧洲艺术家的交流,并记述评论家对赵氏的评价;仨颂简介赵氏艺术风格形成的历程,并客观分析其创作特色,总结赵氏的作品需要观者“用眼睛去聆听”。据说,赵无极先生生前说过:“我不怕老去,不怕死亡,只要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一无所惧。”令人联想到,纵使肉身死亡,赵无极先生的“生命”将寄宿在他的作品中延续下去,在人类艺术史上闪耀灿烂永恒的光芒。读毕特辑,念及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艺坛大师,固然才华洋溢,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无不孜孜不倦穷究艺术,名利欲望则等闲视之,对照当今浮躁市侩的中国艺术市场,令人不禁欷歔惋惜。--------------编者上图:赵无极在信中指导作者画云雾赵无极终于走了。消...
发布时间: 2013 - 07 - 04
浏览次数:816
转载自2013年5月15日香港《文汇报》 吴小彬/文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2010级医学硕士黄洋在上海中山医院离开人世。目前,涉嫌投毒杀害室友的犯罪嫌疑人林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复旦大学的这起凶案,令人想起中国内地高校频发的学生暴力事件。从2004年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再到2010年药家鑫案,以及2012年湖南大学生欧某因失恋杀害女友……这些恶性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和心理原因,让人深思,也有待揭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并慢慢长大的,除了少数贵胄子弟享有优越的学习、成长条件外,多数人都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一些感觉敏锐的同学会察觉到,不时有种种不如意和摩擦的学校生活,早就与老师教导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不合拍。回头想想,其实,初中以后的班级生活,不过提前复制了成人社会中的事态而已。同学中有依仗身高力壮称王霸道的、有少年老成暗藏心机的、有喜爱打探消息向老师告密的、有挑拨和带动几个人欺负弱者的。在那些刚刚走出童年,需要开始面对外界以及「成长的烦恼」的年月,多数人是既懵懵懂懂,又似有所知,既少年孟浪,又略懂矜持和尊严。许多同学与别人的第一次冲突,就是在此时发生的,吵嘴、打架、斗殴,不一而足。有的人后来忘记了,有些人则在内心...
发布时间: 2013 - 05 - 16
浏览次数:1120
文章转载自2013年5月15日香港《文汇报》文: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徐莉萨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都崛起于春秋战国之世。后来,儒、道的对立和互补,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体系。山水画自五代十国成熟,至北宋成为文人最重视的画科,并于后世得到长足发展。同样是描绘自然风光,但中国人称「山水画」而不像西方称「风景画」(landscape)是有其文化意义的,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游山水、写山水可以陶冶情操的一人生价值取向,比「风景画」更重视哲理性。然而山水画以自然之物作为主题,却又与道家思想深深契合,因此欣赏山水画的同时,了解道家思想,有助从文化角度认识中国艺术。崇尚自然道家以「道」为最高原则,「道」虽然不能言寓,却是万物的本体和生命,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就是宇宙的原本。六朝的宗炳是个旅行家、画家和画论家,他在《山水画序》说中「山水以形媚道」,即是画山水不仅要表现山水的外在形貌,还要借着描其外在形貌来作为「道」的借养之资,而这「道」也就是道家之「道」。清初画家石涛《画语录》第一章是「一画」,他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即就是老子的「道生一」和庄子的「一之所起」(《天地》)的「一」。「一画」破混沌,衍生无限。石涛说他写《长干图卷》(图1)是「落落然,何烦假修饬」的。观这幅画结构谨严,用笔...
发布时间: 2013 - 05 - 16
浏览次数:1166
文章转自:《信报》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日C8版 益行/文林风眠和徐悲鸿的油画,并不太吸引,然而这两位大师对中国美术教育或艺术运动,都是当代国画的领航者!我非常喜欢林风眠的彩墨画。那大片涂染的神韵,丰富多彩的抒写,涌动着自然的气息,水彩水粉水墨互渗,简约流畅的线条,编织出绝妙的梦幻。不是对景的如实描写,毫无照相式的刻板或平俗;也从不模拟别人的画法,无一笔传统的功架,却有传统写意的趣味。例如西湖的春天,那绿柳长堤,湖光山色,拱形小桥,微波倒影,芳草凄迷,浮萍飞鹜。由于“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所以杨柳是画的主角。描绘全是他饱游卧看,贮存记忆中灵感升华。明快亮丽的色调,活泼轻纵的笔触,释放出季节的韵律,把我们带入春风荡漾的西湖,享受如诗吟咏的美景。墨色渗融在透明的颜色中,呈现清晰又模糊,纯净又丰盈的效果。光和色的语意含蓄地吐露出他的深情,令人洞悉到大师难忘逝去的青春岁月。充满宁静之美他创作的彩墨作品,题材广泛情感深挚,不论是近水浅草的茂林、辽阔河岸的丘陵、农舍后面的山麓……不论是和煦明媚的春光,热烈浓艳的秋色,云雾飘渺的阴天,彤云晦冥的黄昏……不论是静物、花卉、秋鹜、白鹭、小鸟或猫头鹰……不论是仕女、...
发布时间: 2013 - 04 - 11
浏览次数:649
艺术家:邓玉芬 媒介:混合媒介布本 画积:90cm*79cm 创作年份:2012 邓玉芬的作品题材来自她对城市生活的感知,绘画出对城市的印象。以为熟悉不过的环境,当她刻意看清楚那景象时,它却时浮时现,搞不懂是清是混。她会用以下的文字形容自己的画作:“一座座时浮时沉的高楼;一片片窗内窗外的风景,远看景混沌;近视物模糊。见和所见之间存在的东西确是有理说不清的。
发布时间: 2013 - 04 - 11
浏览次数:648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