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类
时政评谈
转载自2013年4月12日《信报》 文/占飞 2012年,瑞典国王把“斯德哥尔摩水资源奖”的奖状颁发给总部设于斯里兰卡的“国际水资源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代表Colin Chartres。这是教科书食古不化的“常识”:地球的水陆结构大致是“三分陆地七分水”,不错,地球水资源总量达14亿立方公里,但必须明白,海洋咸水占97.2%,淡水仅占2.8%,而且绝大部分蕴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山之中,人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只有105万亿立方米。水资源、土资源与粮食供应息息相关,水资源恶化,土质也随之恶化,粮食供应便出现危机,故此,全球有超过十亿人饱受饥饿威胁,超过二十亿人面临粮荒而营养不良,与此同时却又十五亿人营养过剩,全球粮食从收成、加工、消费、逾期而变成所谓“厨余”,有超过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悲观水资源这就难怪世界银行招揽了大批环境专家、气候专家和水资源专家,因为环境、气候与水资源俱扼住财富的咽喉,世界银行的经济顾问歌迪亚•萨多夫(Claudia Sadoff)说得好:“水资源问题正是一个...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047
《天宫很美但也要面对人间》占领华尔街需要知识力量新帝国主义的卡扎菲悲剧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295
《研讨会介绍》《明亡的教训——兼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大部制改革要压缩部门利益的广度和深度》《天坑与池子——推动「城镇化」是倒果为因的伪命题》《上行受阻的穷二代现象中国经济转型绕不过的坎》《“八十年代”的出场与返场》《中共高层智囊内部讲话曝光施芝鸿透露18大报告起草内幕》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024
转载《亚洲周刊》2014年4月5日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人会想到,在央视的一部美食的纪录片里,看到当前中国尖锐的阶级矛盾。由导演李勇所拍的《舌尖上的中国2》最近推出,刻画中国大江南北的美味与人的关系,但也意外地展示「人和食物比任何时代都走得快」,因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乡背井,从内陆到沿海富裕城市打工,也使六千一百万名儿童留守家乡,与父母分离。每一次的相聚,只是下一次更长的分离的序曲。那些农民工父母唯一的慰藉,就是在异乡复制家乡的菜肴味道,让舌尖来重温那些缺席的亲情,感受食物的「疗愈效应」。但无论多么美味的家乡菜,在异乡都吃不出家庭团圆的味道。这使很多的观众看到泪如泉涌,这纪录片描绘出一些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愿意提及细节的悲哀﹕为什么现代中国还是有这样大面积的群体,要长期忍受家庭骨肉分离的痛苦?为什么经济的发展,就要牺牲一群比英国人口还要多的儿童的幸福,让他们过着没有爹娘陪伴成长的日子?这片子当然没有提出答案。它本来就不是来探讨这种尴尬的社会问题,但它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公开秘密:一个基于社会主义平等理想而成立的政府,却是长期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公正问题。大部分生于农村的小孩子,就是命定要和父母分离,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守住家庭的希望,因为国家不能守住机会平等的希望。在一个奥威尔(Orwellian)的世界里,有些人就是比另外一些人更平等。但是六千一百万的留守儿童和全国民众一样,可能会在...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7
浏览次数:1483
转载于《信报》2014年4月15日陆丰乌坎村民不惜与政府对抗,踏上为权抗争之路,全因赖以维生的土地在农村发展中被肆意剥削,村民已忍无可忍。然而抗争过后,对抗分子的印记换来政府的不理不睬,甚至秋后算账。背负村民万千寄望的民选村委会,追收失地举步维艰,至今收回的土地不足三分一。与收地碰壁相比,发展大计无从实行更令人沮丧。当局用冷漠逐点磨走村民的盼望,亦仿佛警告其他农村勿走乌坎之路,否则只会落得如此尴尬下场。乌坎的土地问题只是全国农村发展的冰山一角,在习李中央力推城镇化下,农村被外界认为是新一轮反哺城市的剥削对象,官民土地利益的角力将愈演愈烈,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又避免动摇统治根基,是中共的必修课题「我小时候跟着父母种番薯,每次能掘出几十斤,拿番薯换大米,换日用品。」年近五旬的乌坎村民张炳钗,穿着拖鞋开电单车,冒雨带记者了解乌坎村的土地状况,「土地就是乌坎的命,是我们的根」。对抗形象成收地最大障碍两年前因土地维权震惊世界,青年为首的乌坎村民以抗争为自己争取到一人一票选村官的权力。新村委上任时立誓,以讨回遭贪官私下出售的土地,捍卫村民权益为首要任务,乌坎人都寄予厚望。张炳钗坦言,乌坎需要发展,村民从不抗拒卖地,恨的只是贪腐。「时代进步了,村民不能再种田,打渔,村里也搞不起工业,所以企业来开发是好事,只要卖地公平透明,平分利益改善村民生活,谁不支持?」电单车经过一幅幅被圈起的荒废土地,部分围墙...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7
浏览次数:1565
转载于《信报》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成为中共第五代接班人后,先是于2012年11月召开中共十八大后约半年时间就治党治国治军方面提出十二个新观点,继而又于2013年11月在他主导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十个新观点(详见2013年7月15日、11月18日本刊文章)其中一个关于国家治理方面的新观点,是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中还把它定为全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北京政局任慧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中共主政后提出国家建设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四个现代化后的又一个现代化,亦即「第五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政治建设专家学者研判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现代政治核心理念的提出,无疑向世人宣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中共新高层将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即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治国理政 观念创新据北京消息人士透露,综合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评论员和专家学者的解读,所谓「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执政党领导下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7
浏览次数:1523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