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第三辑
彦山 《红楼梦人物艺术谈》原稿十二篇,是一九八一年至八二年间在原《韩山师专学报》总编辑吴颖老师指导下,我和黄志鸿同学共同讨论各自执笔完成。当年,吴老师在中国“鲁迅研究”和“红楼梦研究”学界享有盛誉,我们二位78级中文专业学生,正是在吴老师亲切关怀和热情鼓励下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吴老师解放前参加革命,又自学成才,五十年代时在魏晋文学研究取得成果。他为人正直敢言,后来被打成潮汕地区大右派。他历尽艰难,始终不坠青云之志。打倒四人帮后恢复工作,他先后出任《韩山师专学报》和《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总编。期间,二家学报在全国学术刊物都享有一定的地位,涌现出一批较有质量和见地的文章。许多潮籍学子学人,也因此获得培育和发展。例如,北大著名教授陈平原君,当年甚得吴老师赏识,先后在二家学报也发表了不少文章。 吴老师走了,当年没有送最后一程,一直成为终生遗憾。我们要永远纪念这位潮汕贤人学者。学习他刚正不阿,热爱土地和人民;学习他恪守文人操守,一向不媚俗不从众的独立学术精神。  二零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20
吴二持 《红楼梦》是中国叙事文学的高峰,自其问世以来,一直就评论不断,而且长盛不衰,后来甚至于产生了一门与世界文学的莎士比亚研究的“莎学”并驾齐驱的显学——红学。在红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个流派:最早是以与《红楼梦》作者同时人的脂砚斋为代表的评点派;稍后是以涂瀛为代表的,采用二十四史“传论”的方式对《红楼梦》人物进行评论的传论派;再后是清末以王梦阮、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再就是上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著者生平的考证派。依笔者看,传论一派当是《红楼梦》研究最为中心、最具美学和历史价值的研究方向;自上世纪以来,这一方向的研究可谓是名家辈出,像王昆仑、吴组缃、王朝闻、蒋和森等,都是这一方向研究的佼佼者。本书的主要内容,则是承接这一派的基本方向而又有所发展创新,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美学的历史的细致分析评论,而又采用较为轻松活泼笔调的新尝试的力作。 本书的写作时间,距今已有三十余年。说起来也有些凑巧,书稿搁置于笔者箧中,也已有二十多年,因而也可说笔者是本书写作及书稿保存的见证者。这是因为本书写作的发起人、作者之一的吴颖,乃是家父。家父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是个青年的时候,就已涉足文学研究领域,而且像初生牛犊,以其独立思考,大胆敢言,一鸣惊人,在文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曾经由他的文章,引发了国内两场学术论争:有关李煜词评价问题的论争和有关鲁迅《故事新编》体裁性质的论争...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7
吴二持一       我的父亲吴颖(1924.12--1992.1),曾用笔名东方未明、克钊、伍郢、石稜羽、石尤风、史求真等,生于揭阳县塔头乡(今揭西县东园区)仙宝洋村。自幼聪敏,四岁便入本村小学,第三年起就读于棉湖镇兴道学校。1936年就读于棉湖镇育才国文专科学校,毕业后,因我的祖父壮年病逝,家道中落,无法继续升学,在家务农维持生计。闲时自学,喜经史典籍,涉猎广泛。1943年大旱、饥荒,农业失收,生活无着,便举家前往汕头市谋生,靠摆旧衣摊维持生计,业余爱好文艺,闲时爱写小文章。       大约在1946年初,父亲便开始用笔名向《汕报》的副刊投稿,逐渐成为当时汕头的《汕报》、《建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副刊的投稿者,不断有包括小说、散文、杂文、寓言故事等各种体裁的小文章发表。因曾写文章批评汕头《光明日报》副刊的差错,被当时该报副刊主编刘玑看中,受聘为该报副刊编辑。这是父亲从事社会工作的第一个职业。       父亲接编《光明日报》副刊之后,得到实际主持报社的副总编刘玑的信任和支持,把每周副刊综合版改为《闪光》(杂文版)、《学习日》(习作园地)、《星期日》各一版,通过文友和作者组织稿源,自己也用多个笔名写文章支撑和补缺。副刊办得颇有生气,且思想倾向进步,倾向革命,...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2
彦山  1983年,从广东汕头考取云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少有的幸运,一个学生,二位导师。蒙树宏先生指导鲁迅研究;全振寰先生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蒙先生治学严谨,“鲁学”界人人皆知;全先生博学强识,是现代文学史活辞典与见证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年时光,两位恩师耐心教诲,精心栽培。无论是治史、治学原则和方法,还是为人处事之道,都影响了我的一生。  几天前,全先生的女儿谷昕姐来电,她和大哥大姐筹办妈妈生前作品结集出版。感情的闸门,回忆的窗口,往事的片段在脑海漂浮碰撞,我的心在呼唤,我的恩师,我的全老师……  多少次走进全先生简朴整洁的小房子,挨着铺上蜡染蓝花布的小桌子,如自己家一样亲切、舒服。全先生永远是慈母般的笑容,眼睛象小女孩一样纯真。古稀之年,布满皱纹的脸,线条柔和,不显得老,特别清秀。全先生年轻时一定很美,后来得到应证:当年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会泽楼落成剪彩,她就是捧金剪刀的小女孩。  面对面聆听全先生讲述近代文坛正史和逸事,断断续续也知道她的经历。她是云南官派北京“留学”的第一批女生,卓琳还是她的师妹。她听过鲁迅先生演讲,与许多文人有一面之交或成深交。大学毕业在“华北日报”当记者,月薪35块大洋。全先生微笑说:“当年五块大洋可置办一枱燕翅参鲍大席”……  全先生尊重历史,尊重五·四以来不同的文人,哪怕偶有客观批评也从来不加以激烈言辞。我们那一代学子...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5
彦山  三十年前,云大中文系研究生招考,规定考试科目有美学,而没有通常的文艺理论。考试时很奇怪,二道附加题各20分,总分变成140分。读韩山师专中文系,授课没有美学,恰好自己喜欢,国内美学观点不同见解算是清楚,有所涉猎,所以拿了较好成绩。入学了,两位导师蒙树宏先生、全振宸先生带我一人,系统安排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同时,建议我正式选修赵仲牧先生“价值学与审美价值”专题课程,并旁听张文勋先生为古文论研究生开设的“文心雕龙”。  赵先生学识渊博,学术研究独辟蹊径,美学研究更成一家之言。难怪云大中文系在全国研究生统招时考题突破常规,与众不同。赵先生讲课有一种冲击力,学生追随他的思路,也必然是艰苦而愉快地向学术的“终极目标”前进。师兄弟间有时也善意挪揄,仲牧师价值审美大厦永远缺一块砖头,所以这个体系无法封闭。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追随赵先生做学问永远不能固步自封,不管是柳暗还是花明,大家都非常享受师徒之间冥思苦索意求真的境界和过程。  课程上完,我交出“鲁迅美学意识刍议”一文算是作业。赵先生评价尚可,认为是理解了价值学分析的真髓,并能应用于美学研究。当时学术界对鲁迅美学观念众说纷纭又往往不能自圆其说,我运用赵先生的美学理论模式对鲁迅有关美的本质,美与真、善等其他社会功能的关系,审美个性化的问题等见解,进行阐述和分析。所以,蒙先生对文章也较认可。我在韩师学习时另一位学术启蒙恩师吴颖...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21
赵松元       《红楼梦人物艺术谈》即将付梓,管乔中专门打电话,嘱咐我写一篇序。管乔中是我特别敬重的一位校友。近年来,他特别关心和重视韩师和我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令我们文学院同仁们格外感动。我在“红学”上没有多少造诣和研究,为了写这篇序,我还特别向文学院同仁、红学研究资深学者孔令彬博士请教有关问题。在认真捧读之后,我深为感佩,为这部书稿的高质量,也为书稿背后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的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可以说还是“百废待兴”,但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充满蓬勃的潮气,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都富有理想和激情,学习、钻研的氛围特别浓郁。韩师同样如此。当时韩师中文系78级人才济济,管乔中、黄志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们这两位爱好文学研究的学生,遇到了学植深厚、关爱学生的一代良师、知名红学家吴颖老师,并缔结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师生三人常在一起煮茗聊天,学生向老师请益,老师无私地倾囊相授,由是因缘和合,产生了一个令人叹赏的动人故事——在吴颖老师引导下,两位学术上的““初生牛犊”,兴致勃勃地要研究《红楼梦》人物艺术。最初计划选出36人,后来决定分3辑,第一辑选出12个重要人物。在吴老师指导下分工合作,撰写这一系列论文。经一年左右时间,书稿就完成了,由此可见他们用力之勤,功力...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3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