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2013年10月29日《文汇报》■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香港文汇报讯(记者孔雯琼、沈梦珊上海报道)今年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诞辰105周年。47年前撒手人寰的傅雷及夫人朱梅馥其骨灰经过数十年辗转天津、上海各地,前日终于叶落归根,长眠在故乡、上海南汇福寿园海港陵园如茵园洁白的丰碑下。不过,全程参与傅雷夫妇迁葬过程的浦东傅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雷研究专家王树华昨日对本报透露,傅雷常常教育后代要低调做人,故傅家子女原想遵从遗训,将父亲骨灰撒向大海,但经他多番劝告,这位一代翻译巨匠的骨灰才得以落叶归根。读者义助 冒险下葬记者昨日前往位于浦东南汇的福寿园海港陵园。傅雷长子傅聪与次子傅敏前日操办迁葬大事,因身体劳累婉拒采访。王树华向记者讲述了此次迁葬的过程。1966年9月,由于不堪忍受在文革中的迫害和侮辱,傅雷服毒自杀,其妻朱梅馥随后悬梁自尽。两人骨灰被一位喜欢读傅雷译作的女子江小燕安葬于天津永安公墓。此后傅雷夫妇的骨灰还曾辗转沦落至上海青浦乡下的一个公墓,平反后被安置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学者劝告魂归故里早在3年前,王树华就建议傅家将骨灰迁葬至上海南汇,也就是傅雷的故乡。“原先傅雷家属的意 愿,是要将双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但我劝说他们(傅聪、傅敏),傅雷夫妇不仅是你们的父母,他们更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在王树华...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980
文章转自香港文汇报傅雷夫妇哲嗣傅聪、傅敏向墓碑鞠躬。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孔雯琼 上海报道)傅雷与傅聪父子在中国文化艺术界可说是鼎鼎大名。傅雷是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翻译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傅雷家教极严且父爱至深,其家书后被整理成《傅雷家书》,至今影响深远。1958年,在上海“反右运动”中,傅雷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初期,傅雷不单遭抄家,而且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等凌辱。9月3日上午,傅雷夫妇在上海江苏路家中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终年58岁。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出生于1934年的傅聪,早在三、四岁时就已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分。他7岁开始学钢琴,1955年,获邀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得到第三名和“玛祖卡”奖,成为首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音乐家。之后,傅聪留在波兰学习,至1958年12月突然离开波兰出走英国。1966年11月,傅聪在父母去世2个月后才知噩耗,直到1979年文革结束后才回到上海,目前长居英国伦敦。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1023
毛峰 转载自2013年10月27日《亚洲周刊》日本文学评论家认为,与过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比较,村上作品中缺少强有力的主题与目的,这是村上目前未能获得诺奖的原因之一。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就像其小说那样一直有着令人难解的迷,当日本媒体与出版商都把今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押宝”在这位名作家身上时,结果同样留下了擦肩而过之谜。今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十月十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八十二岁高龄的加拿大小说家爱丽丝•孟若(Alice Munro,又译门罗、芒罗)成为得主。瑞典皇家学院称赞她“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并称“孟若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其写作特色”。村上春树一直被冠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去年就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最后冲刺却不敌中国作家莫言,铩羽而归。日本媒体和广大村上迷也把希望寄托在今年度的诺奖上,认为非村上春树莫属。从今年九月初开始,村上春树一直高居英国著名博彩公司Ladbrokes和Unibet赔率榜榜首。日本最大的纪伊国书店新宿本店为此专门设立了迎接村上春树获奖的图书专柜,推出了村上一系列作品。该书店甚至还准备好了村上春树获奖的彩版&ldquo...
发布时间:
2013
-
10
-
28
浏览次数:844
夏语冰 转载自2013年10月27日《亚洲周刊》孟若写短篇情节铺陈细腻,擅长心理写实,书评家将她和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相提并论,并称她为“加拿大的契诃夫”。英语文坛上有人比她更有名,但诺贝尔文学奖垂青为人低调、文笔清冷、故事复杂、布局深沉的她。八十二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孟若(Alice Munro)于十月十日获得二零一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仅加拿大举国欢腾,英文世界更是欣喜万分,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多年来忽视或“歧视”英文著作之后,终于回归到承认英文文学作品拥有全球性的主宰地位。英文世界的书评家一向批评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太过偏重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品,经常颁奖给“没有人听过”的作家及诗人,或拨擢非英文世界里晦涩难懂的作品。过去数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及诺贝尔和平奖常被世人所诟病,讥嘲获文学奖的作品没人看,获和平奖的人(或团体)对和平没贡献。患有癌症并曾接受心脏绕道(搭桥)手术的孟若是第十三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孟若在英文写作圈以擅写短篇小说(short stories,又译短篇故事)出名,已出版十四本短篇小说选集。《纽约时报》首席日裔书评家、耶鲁大学毕业的角谷美智子称誉孟若是&am...
发布时间:
2013
-
10
-
28
浏览次数:1043
文/林友顺 文章转载自2013年9月29日《亚洲周刊》陈平小档案 陈平原名王文华,一九二四年出生于大马霹雳州实兆远,祖籍福建福清。曾就读实兆远南华小学和中学。十六岁加入马来亚共产党(马共)。四七年接任马共总书记。四八年马共被英国殖民政府列为非法组织,陈平被列为首号通缉犯。五五年陈平率马共与政府举行会谈,失败后退守马泰边界进行长期武装斗争。六一年到中国。八九年马共与泰国及大马政府签署和平协定,结束武装斗争,陈平定居泰国南部。陈平和妻子李坤华育有一对子女,其子女皆居住在马来西亚。妻子多年前去世,骨灰安葬在海南家乡。 9月16日是大马半岛与沙巴及砂劳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的日子,当大马人民正在庆祝“马来西亚日”50周年的时刻,身居曼谷的马来亚共产党(马共)总书记陈平却在凌晨6时在泰国曼谷康民医院去世,享年90岁。原名王文华的陈平在这个富有意义的日子去世虽然是个巧合,不过也象征马共的武装斗争终于划上历史的句点。16岁就加入马共的陈平在23岁就出任马共总书记,领导马共长达66年,陈平是马新两地家喻户晓的名字,陈平与马共被等同看待。长期研究马共党史的东南亚冷战研究独立学者陈剑指出,在陈平去世后,马共政治局成员只剩下一人,即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他表示,虽然马共没有正式解散,马共已经名存实亡,陈平的去世象征着马来西亚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历史,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发布时间:
2013
-
10
-
25
浏览次数:1476
文章转载自2013年9月23日《香港文汇报》■黄永玉 提起湘西,无法忽略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没有人不知道他笔下的“边城”风情,而他的表侄黄永玉一篇《这些忧郁的碎屑》,让沈从文在历史重重迷雾中的背影清晰如昨。然而,湘西凤凰除了滋养有沈从文,还出过民国总理熊希龄、南北大侠杜心五、抗英名将郑国鸿……曾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行当”的黄永玉,在90高龄时通过自己的笔,让民国时期的湘西凤凰,以“朱雀城”之名,在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中再度复活。黄永玉坦言:一个老头到了90岁,脸上、身上都长了“青苔”的时候才来出这部书,可谓是喜剧又是悲剧。“我从各个方面来写它,尽量不要落下什么东西。至于做历史的归纳,那让读者去研究考虑,或者来批评它。” ■文:潘启雯按照黄永玉计划,整个《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将分三部。这次出版的第一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年代设定在1926年到1937年前后10年。他计划在未来5年,写完关于“抗战八年”的第二部,在95岁到100岁间继续创作第三部。诚然,80万字、带有&am...
发布时间:
2013
-
09
-
24
浏览次数:651